同志們都知道何銳不打無準備之仗,以東北政府與日本政府的戰爭,何銳準備的極為充分。在緬甸的戰爭準備的確有了相當高的完成度,但是距離中日之戰有很大差距。而且現在對付的并非是日本,而是世界霸主英國。
徐乘風作為執掌軍令的副主席,身負重任,他不得不提出不同看法,“主席,何不按照計劃走”
何銳搖搖頭,“英國人等不及了。再等下去,只會讓英國人有充分的準備。既然在密支那開始了戰斗,就要把密支那守住。”
程若凡是支持何銳的看法,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英國在緬甸的鐵路終點就是密支那。如果英國在這里設防,我們就得繞那些小路,增添了大量的作戰難度。我支持主席的看法。”
胡秀山只要完成了總后勤部的工作,就會看地圖。整個緬甸的地形此時在胡秀山腦海里浮現出來,就如程若凡所說,密支那距離中緬邊境并不遠,是英國人修建的鐵路終點。
緬甸的第一條鐵路,從英國人修建的從仰光到卑謬的鐵路,于1877年建成投運。十二年后,也就是1889年,英國將鐵路從仰光修到了曼德勒。到1914年,英國將鐵路從曼德勒延伸到密支那、臘戌。密支那與臘戌這兩處距離中緬邊境有不到200公里,這200公里山高林密,被稱為野人山,非常難以通行。
過去一年時間,中國竭盡全力在野人山中聯絡當地部落,組織當地革命者建立地方政府,完成交通線建設。野人山也不是完全無法通行,早在唐宋以前,古代南方陸地“絲綢之路”即“蜀身毒道”就是從現今的騰沖、梁河、隴川一帶進入八莫等地,再從緬北克欽邦通往印度。
基于如此細致的理解,胡秀山做著自己的判斷。就聽徐乘風問道“我說完,請胡部長發表意見。”
各個國家陸軍都有三長官之類的陸軍領導者,民國國防軍實際上有四長官。軍委主席是統帥,并不計入四長官中。
民國國防軍四長官中排名第一的是執掌軍政的副主席,也就是總政治部主任。這個職務原本由鐘義府出任,現在這家伙已經是西南局委員,這個職務的具體事務工作由相關政工部門同志負責。之所以這個職務是四長官中排序第一,是因為這個職務是文明黨在國防軍中的負責人。以黨領軍,自然是軍政第一。
接下來的三位才能稱為三長官。執掌軍令的副主席徐乘風,參謀長程若凡,總后勤部長胡秀山。這三人的能力決定了國防軍的實力水平,如果胡秀山認為何銳的看法不合理,那么何銳就只能靠他個人的職權與威信來對軍隊體系下命令。這些命令都會被執行,不過一旦失敗,何銳要付出的代價其實非常大。
胡秀山沒有立刻回答,而是繼續思考了片刻,整理出自己的問題,這才開口說道“從陸戰角度,我認同主席的看法。現在的后勤運輸能夠維持至少2000人的戰斗規模。一旦奪取了鐵路,在山地作戰中,我軍能夠撐兩個月。兩個月后,總后勤部確定援助一定能夠抵達。”
徐乘風身為軍令長,并非是簡單執何銳的命令,雖然程若凡與胡秀山都支持何銳的看法,徐乘風依舊沒有簡單的隨大溜,“主席,我想請問戰爭后續。”
何銳已經做出過判斷,果斷答道“戰爭是政策的延續。英國的政策是維護其殖民地的統治,這從英國強調多米諾骨牌效應就能看出來。我們推倒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英國就要全力避免連鎖反應。英國當前的經濟政策只有兩個字,還債擴大戰爭對他們壓力太大,所以徐乘風同志,我要求你來推演一下,英國能夠調動的部隊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