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天的渲染,報紙上開始整版整版的刊登戰死以及失蹤官兵的姓名。雖然這些英軍官兵基本都是之前戰爭中戰死以及失蹤的英軍官兵,但讀者們不知道。
一時間,英國國內陷入到悲痛的情緒之中。英國各大報紙中除了針對死硬保守派受眾的那幾個之外,都開始講述緬甸與印度的不同,以及英國是如何取得的緬甸。
半個月的媒體攻勢后,各英國報紙頭版頭條都發表一篇新聞,鮑德溫首相應尊敬的喬治五世國王陛下所命,前往白金漢宮覲見國王陛下。看到了這篇新聞,那些被煎熬了半個月的英國民眾都覺得有了希望。
此次英國動員了英國本土大概50萬軍隊抵達印度,這些官兵的家屬們認為自己的丈夫、兒子沒有理由為了一個緬甸與中國打下去。
鮑德溫首相生怕出事,在覲見喬治五世三天后,從各報社得到了大量信件內容。根據報社內部統計,大部分投書的英國群眾都反對繼續戰爭。
有了民意支持,鮑德溫首相才向議會宣布,英國愿意接受法國的調停。下議院的議員們聽到這個消息,反對黨議員立刻發出嘲諷的噓聲。有幾個強硬派立刻跳上來發言,對這種投降主義行動表達了強烈的鄙視。
鄙視的有,認為英國要更大規模的征兵,進行更高強度戰爭的也有。但是明確反對與中國開始談判的議員卻沒有。
也不能說英國議會里面沒有糊涂蛋,但是兩黨黨鞭們都發揮除了自己的力量,約束了本黨議員的發言。
1926年9月2日,當中國開始秋收的時候,法國方面發來電報,“我國建議,在巴黎進行談判。”
塔讀
當天,英國立刻表示,“必須在倫敦進行談判”既然法國已經通過協調獲得了巨大聲望,就沒有理由讓法國人得到更多的外交好處。
中國政府也立刻表示,“我們要求在北平進行談判。”
這下法國政府又不得不開動腦筋,嘗試找一個合適的談判地點。9月6日,經過一系列的磋商后,法國政府表示,中英雙方將在西貢舉行談判。
得到這個消息,世界其他國家都知道,中英戰爭的結束終于開始了。
有些國家期待和平,有些國家感到失望,日本政府則感到了絕望。英國政府正式將此事告知日本政府,文件行文充滿了對日本的尊重。然而和談這么大的事情,英國政府在事前并沒有征詢過日本政府的態度。
雖然此次戰爭的確是中英之間的戰爭,日本派遣遠征軍只是英日同盟的附帶結果。但是英國的態度已經足以讓日本國內上下確定,英國政府在意的只有印度的安全,此時日本在英國眼中的價值遠低于印度。a,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