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循不服氣,“同樣是解決有沒有,我們為什么就沒有問題”說完,莫里循又覺得自己這說法有些武斷,便調整了一下,“的確,蘇聯正在被封鎖。可我們現在難道沒有被封鎖么但是我們引進和發展的時候可比蘇聯有效的多。”
站點塔讀,歡迎下載
“那是因為包括你在內的同志們都很優秀,有著比蘇共中央更出色的能力。”何銳答道。
莫里循一愣,何銳很少這么坦率的稱贊同志們。在中國的文化中,領導者對高級官員進行這樣的稱贊會被認為是多余的,也是不合適的。所以莫里循答道“主席,我認為是社會制度的優劣。中國的經濟管理模式與蘇聯命令式管理不同,是從統計消費能力以及當地自然環境與生產能力入手,采取有針對性的發展策略。”
“你說的沒錯,但是有些刻板和教條了。蘇聯從俄國時代就是人少地多,一個農民擁有20畝地屬于稀松平常。在中國是人多地少,中國土改后,土地已經分的很公平了,一個農民也就幾畝地。但是,中國這種人多地少的局面也不是全然沒有好處。由于人口密集,中國就出現了糧食交易頻率高,中國歷代政府只要像點樣,都會想辦法促進這些交易。你去過蘇聯,在飛機上看過蘇聯的國土,你覺得蘇聯農民自己運輸糧食,成本得多大”
莫里循在中國南方待過很長一段時間,聽何銳這么說,就想起農民們秋收后,用烏篷船運輸糧食到集市上出售。再想想俄國的土地,只能點頭。
何銳繼續說道“所以蘇聯的問題在于基建不好,可蘇聯國土巨大,人口就那么點,讓他投入高質量基礎建設,蘇聯搞不起。就只能將就一下。而這種將就本身,又導致了很多問題這樣吧,正好鐵道部的楊楚柳同志要來做個匯報,你一起聽聽。也許你就明白了。”
莫里循來了興趣,當即表示同意。既然何銳的注意力轉到了莫里循這邊,莫里循趁著這會兒時間,把中日經貿的計劃簡單明快的向何銳做了介紹。根據莫里循與鈴木康弘達成的口頭協議,中國愿意購買日本的機械產品。而且這些產品的交易模式也與中國想和蘇聯達成的協議類似,中國原材料,技術要求和技術圖紙,日本按照中國提出的要求進行生產,最終將機械類產品賣到中國來。
何銳對此非常滿意。這時代的日本積累了不少高素質勞動力,但是單純從技術角度來說很一般。而中國方面現在缺乏的是產能,技術方面可以從法國、美國甚至英國引進。而技術發展方向則是由何銳。中日雙方的合作中,日本的確賺到了錢。但是,為了生產出中國需要的機械產品,日本需要進口三酸兩堿,煤炭鐵礦,為了提高日本設備的加工精度,日本還會進口中國現在獨門掌握的電渣重熔鋼以及粉末冶金合金鋼制成的加工刀具,以及中國生產的高精度零部件。
總的來說,中日合作讓日本賺到了錢。但是日本為了繼續賺錢,就得從中國進口很多。一旦中日合作中斷,日本不僅失去了市場,他們自己的產能并不足以維持生產規模與精度。從經濟學角度,這就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
何銳想與蘇聯進行的合作也是同樣的原理。作為21世紀的人,何銳很清楚全球化能夠將世界經濟推向何種高度。而且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也證明了,即便新中國工業化時間比起其他工業國都短,只要中國有全球化的環境,也可以在很短時間內成為世界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強大工業國。
以家電產業為例。在30年中,從賺錢的角度來看,世界各工業國的家電都從中國賺取過巨大的利潤,還是長期的超額利潤。從家電產業存在的角度來看,30年間,各國家電行業都被中國擊垮了,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家電生產國與供應國。所以到底什么更有利,就看評判標準是什么。
與蘇聯、日本以及其他工業國的合作,能夠大大促進中國經濟以及工業水平的發展,所以何銳對于促進中國生產力發展的合作從來都很支持。即便短期內讓對方多賺點,以中國的強大,也損害不了中國的根本。
就在何銳與莫里循開心交談的時候,秘書進來說道“主席,楊楚柳同志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