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下旬,北風越過寬闊的黃河河道,在開封一帶的平原上嘶吼。在國道上的機動三輪套上涂膠的車棚,楊向前與前來迎接的朱仙鎮辦公室主任兩人坐在駕駛室內,兩邊剛加上的棉布‘車門’縫隙中,涼氣不斷涌入。但縫隙不大,兩人都穿著厚衣服,全然抵擋得住。
國道上跑了不少這種機動三輪,駕車的都穿著棉衣,還帶著類似飛機駕駛員的擋風頭戴風鏡,仿佛人人都是軍人。
朱仙鎮辦公室主任朱長烈對駕車的楊向前問道:“楊市長,我聽刀哥說法,中央要重開運河。是不是真的?”
朱仙鎮距離開封50東南50里,戰國時代,信陵君“竊符救趙”,魏軍告捷后,趙國重金謝魏公子和朱亥,后來信陵君被魏王拜為上卿,授以相印,封朱亥為偏將軍,以朱仙鎮為朱亥湯沐邑。
明、清時代是朱仙鎮的鼎盛時期,據《擬今況記》記載,朱仙鎮城區東連宋寨,西接豆腐店,南至腰鋪村,面積達50平方華里。1862年(清同治元年),城墻由土墻改用磚砌。運糧河自北向南穿城而過,將鎮分為東西兩部分,鎮內河上有橋三座相連。沿河兩岸,碼頭林立,長達五華里,船只可直達城內,每日來往船只200余艘。城中居民30余萬,多系商賈、外籍商人,來自全國各地,其中以山西商人最多,城中建有山西會館。鎮內店鋪,商號鱗次櫛比,百貨山集。
清代嘉慶、道光以后,因黃河漫溢賈魯河朱仙鎮趨于衰落。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賈魯河終被沙填,舟楫完全不通,加之京漢鐵路、隴海鐵路先后通車,交通路線大轉移,朱仙鎮水運優勢不再。
至20世紀初,淪落為一個極端殘破的集鎮,不僅商業急劇萎縮,商人四散,而且昔日的市鎮也因洪水、風沙等原因而成斷垣殘壁。至1906年,鎮內民、商僅存3000余戶、15000余口。
便是如此,朱仙鎮依舊不是個小鎮子。朱仙鎮的干部依舊認為,若是運河恢復,朱仙鎮有機會重新興旺起來。
楊向前很能理解朱仙鎮辦公室主任朱長烈的心情,誰不想讓自己所在的地方興旺呢。但是重開運河屬于國家的大事,尤其是現在,黃河河務管理已經建立。上上下下統一管理,朱仙鎮開運河已經屬于覆蓋數個省份的事情,楊向前別說參與,遞上一句話的資格都沒有。所以楊向前也據實已告。
聽到這話,朱長烈嘆息一聲,“唉,楊市長,俺只是問問,可沒有難為你的意思。”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
“朱主任。現在朱仙鎮最大的企業是做什么的?”楊向前問道。
“朱仙鎮原本就是做買賣的,沒有什么企業。非得說企業,只剩幾家給自行車廠做配套零件的還像點樣。做買賣的,很多都去了市里。對了,要是非說有什么自己的買賣,就是做木版年畫。可最近好賣的只有何主席的畫像。可朱仙鎮的年畫又沒有市里印刷廠的精致。之前市里面還派人來鎮上,不許鎮上印刷何主席的畫像。”
說起何銳的畫像,楊向前很無語。楊向前在陳州說,‘俺是政府的人’,群眾就很是警惕。但是說‘俺是何主席派來的’,人民群眾當即就有親切感。原因很簡單,土改后,人民群眾知道何主席下令土改,人人分到了土地。但是地方治理上,政府大量征用勞動力,群眾承受很大的壓力,當然不喜歡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