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還剩下一分鐘,基洛夫問道:“我聽說中國最新的城市建設是以私人汽車為中國民眾主要交通工具為標準而進行的設計。不知人人都能開上私人汽車在中國開來,是進入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哪個階段?”
李潤石并沒有預想到基洛夫居然問出這個問題,更沒想到基洛夫的切入點竟然是中國正在進行的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標準設定上。一時間,李潤石竟然不知道該怎么回答。
以家家戶戶至少有機動車作為代步工具的標準設定是何銳生前提出來的。在李潤石看來,這個標準其實有點過于超前。不僅李潤石這么看,相當一部分中央領導都有類似的看法。但是以何銳的威望,這么離譜的標準依舊得到了通過。因為何銳用30年時間跨越了歐美150年的發展進程,這個成就在事后看其實更加離譜。
李潤石雖然還不至于立刻推翻何銳設下的標準,但李潤石卻覺得如果真的執行不下去,他就要在某種程度上放松標準,以實現更普遍的公平。
基洛夫的詢問給李潤石相當大的沖擊,他的確沒想到基洛夫居然這么重視何銳設定的標準。很快,李潤石想到斯大林說過“土豆燒牛肉就是共產主義生活。”
10年前,不少黨內領導干部還覺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是共產主義實現的標準。
在1945年的當下,即便中國正在進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其投放能力已經將數百萬軍隊投放到北美,并且武裝了數百萬世界人民解放軍,在歐洲作戰。而中國國內大城市的基礎建設標準已經是樓房帶電梯,樓下挖了地下停車場。城市內有地鐵,地下隧道,高架橋。如果假設每一家都有汽車的話,非得有這樣的花費巨大的基礎建設才能滿足汽車的行駛與停放。
何銳生前說過,如果是基礎建設不夠,以后的道路就會變成世界上最大的停車場。
以前李潤石沒見過一座城市內有幾十萬輛私家車的世界,最近一年他終于生活在這樣的城市里,立刻發現何銳所說的果然是真的。民眾為了上下車方便,是真的將汽車停在道路邊。
有了汽車代步,居然忍受不了那么幾步路。這種“惰性”曾經讓李潤石感到非常失望。直到出行都讓司機負責開車與停車的李潤石學了開車,親自駕車上下班后,他才切實的發現“惰性”遠比他所想的要頑固的多。當每天都要從停車場步行十幾分鐘到辦公樓,再從辦公樓步行十幾分鐘到停車場。堅持一個多月后,李潤石自己也有些扛不住了。
當汽車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炫耀財富的工具。李潤石最初沒辦法立刻理解基洛夫的問題。
所以花了十幾秒考慮以及在心里組織語言,李潤石才答道:“制定這個標準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的日常需求,是為了減少出行的負擔。如果基洛夫委員所說的是提升人民的消費能力,那就不是標準,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就得從中國從1927年后通過分期貸款普及自行車使用范圍開始談。”
基洛夫對中國經濟發展非常有興趣,他跟進了問題,“如果中國不是用標準的方式推進生產力,那么中國的五年計劃以及社會發展綱要是用什么模式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