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即將結束的當下,歐洲各國中只剩下比利時與納粹德國還在負隅頑抗,其他國家都已經沒有打下去的意愿,再宣傳何銳的殘暴已經沒有意義。更何況何銳已經去世,宣傳何銳是惡魔的做法更缺乏受眾。
不愿意繼續戰斗下去,并不意味著歐美媒體人對于戰敗毫無芥蒂。眼見中國在戰爭期間的快速發展,歐美受過教育的記者們能想到的自然是殖民掠奪。過去500年中,歐洲列強就是這么過來的。
除了從掠奪全世界被占領入手之外,還有一部分有著比較好的政治經濟學素養的記者想起了之前《經濟學人》的一篇文章。
歐美媒體人在1940年離開中國的時候,中國正在因為1937年爆發的經濟危機而開始了大規模基礎建設。開山鑿洞,挖路修渠,這個階段的中國呈現出一片大工地的模樣,經歷過從1925年后第一階段建設的城市本來看著已經很有規模。在一片塵土飛揚的大工地映襯下也變的臟亂差。
歐洲學者們基于本國經驗,認為以中國政府進行的超級規模的基礎建設只能創造出人類歷史上空前的鬼城。幾位經濟學大佬合作分析,在《經濟學人》還寫了一篇數據翔實的文章,“……中國擁有7億人口,長時間的貧困讓這些人口完全拿不出購買城市現代化住宅的錢。根據中國的政府報告,其開工的住宅數量就高達2000萬套以上。當這些房屋建成后,中國政府必然建設出一片片規模空前的鬼宅……”
1945年的今天,中國政府曾經承諾的2000萬套城市住宅已經完成。除了這些住宅之外,還有數以百萬計的工業以及商業建筑。
想將這樣規模的建筑填滿人口,使其能夠正常運營,就需要上億有足夠消費力的人口。歐美媒體記者很清楚殖民掠奪,即便是在歐美殖民掠奪達到頂峰的時候,也沒能掠奪出這么多的財富。
認為自己采用公正態度的記者認為,中國肯定從全球殖民地進行了大規模掠奪,但是中國不可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掠奪出如此龐大的財富。
這些記者確定何銳政府并沒有采取蘇聯的經濟模式。蘇聯經濟模式下,房產都歸國家所有,由國家向民眾提供住房等“福利”。何銳政府的經濟模式是歐洲非常能理解的正常模式,國家與政府只擁有一部分固定資產,大部分固定資產都是私人擁有。
既然人民沒錢,人民又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房產,那必然會背負上巨額債務。以歐美的經驗來看,以千萬為計算單位的債務,必然會導致最少幾百萬的破產。
身為美國人,在華爾街日報就職的約翰尼認同中國必然會出現大量破產,因為美國國內就是如此。從1920年的鍍金時代開始,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0多年,美國在經濟政策方面選擇了通過發展美國本土技術,替代歐洲技術的路線,獲得了很大成就,也造就了可怕的大蕭條。
約翰尼并不認為中華文明比歐美文明先進,更不認為這種差距有著跨時代的層級。所以約翰尼堅信,中國的經濟肯定也會遇到相同的問題,而且中國的經濟投入規模更大,經濟危機爆發的時候,必然會比美國猛烈的多。
路易士不同意約翰尼的看法,他答道:“中國的建設規模之大,為先進技術提供了無比廣闊的應用場景。新中國政府無疑認識到了這個局面,并且制定了相應的政策。量變引發質變。我認為中國很可能獲得突破。”
談到這個層次,就屬于個人想法了。約翰尼不愿意再討論下去,便把話題轉到了采訪技巧上。約翰尼現在很想了解一下中國民眾對經濟的看法,而且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最好能夠詢問中國民眾對何銳搞出來的這一輪基礎建設的看法。
身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約翰尼認為只是采訪中國民眾對何銳的看法,未免過于無趣。想也能知道,以何銳對中國的貢獻,必然會得到最高的評價。至少在美國,如果某一位總統能夠達成何銳的功業,他必然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