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潤石與何銳最大的區別就在于,雙方對于力量的認知不同。李潤石的經歷讓他習慣以弱擊強,何銳卻天然有1種以強擊弱的思維模式。
如果從事后看,何銳對于國內力量與世界力量對比的判斷是正確的。但在當時,誰都不會將中國放在優勢地位上,更沒有能力以中國擁有真正優勢力量的前提下去制定計劃。即便是李潤石也做不到,他當時是真的沒辦法認識到那些力量到底該從何處發掘。
親自下令毀滅了50多萬條生命后,李潤石看著何銳經常站著抽煙的窗戶,心中對何銳的孤獨充滿了同情。何銳不認為自己可以拯救人民,因為何銳相信人民擁有真正的力量。哪怕這種力量有很大1部分來自于人性的貪婪,來自于數億年進化中出現的獲得群體中更高等級的沖動。
哪怕是李潤石,也往往將這些觀點視為1種“有趣的想法”。但是當何銳將這些力量發掘出來后,中國的潛力就變成了現實,最終變成眼前的1切。
原本想抽根煙,但李潤石卻回到辦公室繼續開始工作。他絕不是因循守舊之人,即便繼承的1切來自于何銳,李潤石也沒有打算蕭規曹隨。他有自己的看法,有自己的認知。哪怕是基于對何銳的尊敬,李潤石都要按照自己的理念制定政策,把中國推向他認為的道路。這本就是何銳的期待,何銳的確制定了大量政策,讓很多人認為現階段中國經濟運行和社會模式就是何銳想要的模樣。
實際上,何銳打造出來的現狀,是為了打贏第2次世界大戰。如果何銳沒有死,他也會親自對現在的中國進行全面改造。何銳之所以選擇李潤石,就是何銳相信李潤石所選擇的未來才是最有利于中國的未來。
李潤石并不覺得所謂知遇之恩就該影響自己的政治判斷,但何銳與他的關系是革命道路上的同志,親密戰友。志同道合同志的期待,無疑是李潤石繼續前進的最大動力。
在當下,何銳與李潤石討論過的局勢發展回到了李潤石完全可以冷靜對待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中國沒有能力阻止蘇聯對納粹德國的進攻,所以中國需要考慮以什么邊界作為中蘇在德國控制地的分界線。
接下來的軍委會議上,沒人提出比利時問題。看得出,毀滅幾十萬條生命,對于大家的壓力都很大。哪怕是2200年前,坑殺4十萬趙軍的白起也沒得到什么好名聲。現在的中國人更不可能以單方面的毀滅為榮。
大家都跳過比利時,直接討論起納粹德國。李潤石就說出了自己的判斷,“當下德國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柏林為中心的德國北部地區,蘇聯勢必在這個地區與德軍進行激烈的戰爭。我軍則是從德國西部的比利時,以及德國東部的匈牙利出兵。對德國南部進攻。我認為,我軍要進入奧地利,但是盡可能避開捷克與斯洛伐克……”
在李潤石講述的時候,不少軍委同志都感覺到1種熟悉的感覺。何銳習慣先將主要的方向以及要點講述出來,等著同志們提問。
現階段的問題倒是很明確,徐乘風問道:“主席,你準備將捷克和斯洛伐克讓給蘇聯?還是蘇聯已經提出了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