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藝術天賦,爸爸那隨手一畫就是圖樣,輕易能刻出栩栩如生木雕的天賦她是沒繼承到,就連父親的吃苦耐勞、力大如牛、不怒自威目前來看她也沒有學會。
就連家里看似和她一樣普通的小叔,那也有自己的精明,下能養豬上能寫論文,還生著張討喜的臉。
所以這么一想她好像只有兩輩子的記憶和考試的能力了。
寧知星想完這些,便整合起了寧知中給出的信息,寧知中把信息的來源都一并和寧知星說了。
他這些可都是從學校老師的親戚或是少數幾個縣城學生那問來的,其中還有兩個是常去校長辦公室幫忙打掃以減免學費的學生,他們聽到了王校長和葉副校吵架。
寧知中問來的消息有些七零八碎,可剝離也許存在的夸大部分基本都很可靠,她稍微把這些信息組裝整理,便明白了事情的來龍去脈。
簡單來說,這事情可以被概括為東城小學危機。
按照縣城的適齡學童配比,縣城是需要這么兩所小學的,可問題現實是,這年代對于教育的重視一般,尤其是在縣城管轄的周邊區域,所以實際上到了年紀要上學的孩子比想象要少,還大多集中在西
城小學周邊的工廠和民居。
除了這個之外,更嚴峻的是惡性循環情況的發生。
東城小學的生源“不好”,學生家長和學生都未必重視學習,再加上農村孩子平日里固定的農忙假、家里缺人手時回家幫忙、經濟不充裕時不愿繼續學習等原因,這里的學生很難認真讀書,或是難有讀書的氛圍,每年學校畢業生們交出的成績都很一般。
這樣的例子很多,寧知星的二叔其實就是其中一個,當年他自覺回家幫忙比讀書重要,哪怕能考也不往上考了。
而這成績一般,又加劇了家長們對于讀書的懷疑,反正讀不讀也沒有太大差別,認識字就行。
學生們的情況,也影響到老師和撥款,縣里給兩所小學的撥款和人員配備自然地產生了差別,甚至原先東城小學的老師都往西城小學那跳。
現在東城小學的師資配備其實是不齊全的,每個老師都身兼數職,據說今年招生原本都差點取消,是王校長去和人拍桌子吵架才爭取到的。
所以今天葉副校欲言又止的那句好好讀書就很好解釋了。
如果學校里能出兩個天才小孩又確實成績很好的話,起碼在短期內能對學校有一定的幫助,至于長期嘛自然也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在得出這個結論的時候,寧知星有些恍然和心虛,她哪有那么厲害,不過是個山寨版的天才罷了
“知星,到家了,你在想什么呢”寧振濤把小侄女往下一抱,疑惑地看了眼一直在走神的小侄女,知星這是有什么心事
“我在想晚上要背的課文呢”寧知星知道小叔擔心自己,再度解釋,這要不解釋恐怕小叔能說得全家都跟著擔心。
她急匆匆地拉著小叔和哥哥的手往屋里奔。
她是真的想家,想家人了“我回來啦”
這么喊著沖進去,寧知星在門口急剎車,目瞪口呆地看著屋內坐滿了的人。
這些人倒也不陌生,都是同村的,只是怎么來了這么多。
“兩個小天才回來了。”眾人見寧知星和寧知中回來便立刻打趣。
他們可是聽先回來的寧振強說了,今天兩個孩子那可是一去就被學校給收了下來,還直接上了三年級呢
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