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同類題還只是淺嘗輒止,這回就不一樣了。
興奮起來也不覺得冷了,寧知星把袖子往上挽了一截,露出了一節白皙的手腕,眼神專注,踩在那墊高用的板凳上伸長了手下筆如有神,粉筆和黑板接觸時發生的清脆聲音都敲擊出了節奏。
乍一看還讓人覺得這是什么大藝術家在墻上自信創作呢
另一邊的寧知中默默地和妹妹開始了干起了甲乙兩方同時施工的事情,這妹妹認真,他也得認真,至于妹妹身上戴著的紅綢系成的花,那也就沒必要提醒妹妹了,反正他覺得戴著挺好看。
教室里的學習氛圍濃厚,好些動作快的同學已經抄完了前面黑板的內容,直接轉到了后面開始抄起了新的內容。
“快拍。”記者忙示意一起來采訪的同伴留下這珍貴的素材。
這是多么強烈的對比
老舊的教室里,年幼的兩個孩子踩著板凳為大家出著題目,比他們大上挺多的孩子沒有質疑,有的
只有滿滿的求知欲。
而且誰又能想到,這是在考試完領成績的慶功大會后發生的事情呢
來采訪的記者年紀并不大,可他沒有子女,身邊的同事家里有,據他了解,孩子們考完那都是坐不住的,就想趁著假期好好玩樂,他之前還聽自己的同事抱怨過,說自家的孩子作業做不完,拖到了開學前幾天才在趕作業。
他有些感性,感覺到了有一些水汽不受控制的往眼睛里跑。
這些孩子對學習的主動、對學習機會的珍惜都讓他很受觸動。
而現在正對著黑板奮筆疾書的兩個“小天才”,勤奮、好學、謙虛、樂于助人,他們要不是恰好遇到了重視學習的家長、對于高智商兒童有所了解的人、一些好老師和好同學,沒準這還要好些年才能站在這讀書。
他腦海里不斷有想法轉動,對于這篇稿件愈發熱忱。
當初陳教授和他聯系的時候,說了不少對于國內科研、未來的暢想,著重描述了他對未來天才培養的藍圖,他話中的遺憾,也讓記者感同身受。
而現在真切地站在此地,面對這些人,他那恍若無根浮萍的想法便有了扎實的基礎,并迅速地開出了花來。
記者打開本子,將已經寫滿的本子翻過了一頁,鄭重地寫下了幾個自己能聯想起現在想法的關鍵詞“天才、國家、未來、根基”
寫到最后,他不禁失笑。
他剛剛還覺得這兩孩子雖說是兄妹但很不一樣呢,可現在看來,這寧知星站在那寫題的氣勢可完全不比哥哥站在臺上演講的氣勢要差。
這兄妹倆確實挺像。
注意到記者在這駐足的王校長和葉副校一并來到了三年級的門口。
葉副校“王校長,您看一眼阿星寫的題目。”寧知中出的題目已經告一段落,可寧知星卻還沒有寫完。
葉副校之前也了解過學生們互相出題的事情,還幫著看過幾次題,可她當時最直觀的感覺就是“稚嫩”,孩子們出題頗有些不得章法,亂拳打死老師傅的感覺。
她那時更注重的是大家自主學習的精神,便也沒有太關注,可現在這么一看,阿星出的題目竟是格外有條理,要她都感覺到了其中的價值。
比如現在她正在
寫的那組題,乍一看,甚至你會覺得連著寫出來的三道題如出一轍,連背景、開頭和人物設置都相同,可你再認真看,那就會發現她隨便改了一兩個條件,卻讓整個題目走向了不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