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哥哥的疑惑只是一閃而過,寧知星看著墻上不知何時多出來的報紙,便有種被公開處刑的感覺。
葉副校順著寧知星的目光往墻上看,臉上便有些忍俊不禁,寧知星和寧知中時常在她家里吃飯,她現在對這兩個孩子是越來越了解。
這關于自己的采訪和照片被登記在省城級別的刊物上的事情若是落在別人身上,那是肯定引以為豪,甚至想大肆炫耀一番的。
可落在知星身上嘛就能立刻瞧見這孩子漲紅的臉,看,這都過去能有一個月了吧這孩子還不好意思呢
寧知星瞧見了葉副校調笑的眼神,心里的吐槽遍如同彈幕般到處飛舞。
當時一個寒假沒聽到后續消息,上了學后大家也一切如常,她便漸漸地放下了防備,那時候她還以為是采訪不夠分量,沒能順利登載呢寧知星對報業的了解比較簡單,她想選題采訪后發現效果不好最后選擇不刊登應該挺正常。
可誰能想到,就在四月底的某一天,一份加急送來的報紙打破了平靜的學習生活。
那位記者先生是市里來的,但是著采訪卻沒放在市報,反倒是放在了省報,而且還整整占據了一個版面,這排面可不是誰都能有,就是那些大新聞都只能占據半版。
比起登載的報刊,更讓寧知星震撼的是這篇專題訪談的內容。
標題寫的是走進東城小學,可無論誰看都會發現,寧知星和寧知中兩人才是貫穿全文、無處不在的靈魂人物。
是什么讓記者發現這樣一所平平無奇的小學是他們倆一騎絕塵的好成績。
在學校的老師看來,他們不只是自身能力卓群的天才,還是帶動同學的優秀領頭羊。
他們的存在也應證了東城小學老師們的堅持是正確的。
文章中著實花了好些筆墨在描寫寧知星和寧知中的優秀,記者深諳正側面描寫的技巧,從兩人自己的發言、到老師同學們的看法多維度驗證,還擺上了兩人入學以來的成績作為輔助證據。
總共插入的五張圖片里,就有三張照片的主體人物是他們倆。
當然,記者也不跑題,最后收回正題。
這看似平凡的,可能會讓人
覺得沒有存在意義的學校同樣是知識的搖籃。
這里有堅守的老師、勤奮的同學、天才的孩子他們共同前進,當放下或許存在的偏見到此的時候,那就再難生起把它放在純粹利益的天平上衡量的想法。
它存在著,它在這。
寧知星看到文章的時候,心里是替王校長、葉副校開心的。
這不說她和哥哥的成績,就單說這篇文章,就能夠替東城小學續上好一段時間的命。
不過吧,這感動歸感動,這位好心的記者也太能包裝了吧單看那文章,寧知星就能立刻聯想到一萬個名人故事,再多個自身成就和什么類似廢寢忘食手表丟進去煮火鍋這樣的經典故事,恐怕都能經典詠流傳了。
呸呸呸,不存在的,她抖掉自己的雞皮疙瘩,她又不是什么名人,這也不是什么知名刊物,估計再過個幾十年,那也就只有報社或者圖書館留著留念了。
葉副校看著寧知星,眼底全是溫柔。
很多事情兩個孩子不知道,可她和王校長是清楚的。
這篇采訪之所以能登上省城的版面,那其實還是沾了兩個孩子的光。
王校長之前已經和記者通電話了解清楚了情況,據說是那位很看中寧知星和寧知中的陳教授看了報紙頗為感慨,幫忙介紹了省城報社的主編,這才能把采訪發到上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