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紅旗詫異地向著那只蘇門答臘虎所在的方向看過去,立即看到了一幕詭異的畫面。
只見蘇門答臘虎前面的大樹樹干四米高的分叉上,一顆人頭出現在那里。
這個人頭上,黑白相間的頭發隨風飄揚。
人頭的
猛然一看,這就是一個人站在半空之上,趴在樹木上吞食著什么東西。
這景象,有些嚇人。
要是在黑暗中,猛然看到這么個東西,保準會將魂都嚇出來。
戴紅旗愣了一下,再次仔細地一看,不由得笑了,沒想到,這老虎居然找到了一個蘑菇。
沒錯,這個人頭一樣的東西,確實是蘑菇!猴頭菇!
猴頭菇又叫猴頭菌,只因外形酷似猴頭而得名,所以這個猴頭菇看著像是一個人腦袋。
眼前的猴頭菇上的那些黑色和黑褐色的東西,那東西叫樹銹。
在遠處看起來很難看。
因為野生猴頭菇是長在樹干上,根部和背面緊挨樹皮。
樹皮潮,所以猴頭菇的背面和根部,會有一層黑褐色物質,叫樹銹。
吃的時候,需要用水泡開后可以刮掉,或者揭去這薄薄的一層。
野生猴頭菇長在樹干上,喜歡潮濕、陰暗的環境,吸收老樹的汁液長大。
通常由山民采摘、太陽下晾曬。
雖然這棵猴頭看起來不好看,但猴頭可是中國傳統的名貴菜肴。
肉嫩、味香、鮮美可口,是四大名菜之一,有“山珍猴頭、海味魚翅”之稱。
這種齒菌科的菌類,菌傘表面長有毛茸狀肉刺,長約1~3厘米,它的子實體圓而厚,新鮮時白色,干后由淺黃至淺褐色,基部狹窄或略有短柄。
一般猴頭上部膨大,直徑3.5~10厘米,遠遠望去似金絲猴頭,故稱“猴頭菇”。
又像刺猬,故又有“刺猬菌”之稱。
不過,眼前這個猴頭可是比起人的腦袋還要大得多。
她直徑超過三十厘米,算是猴頭菇之中的大個頭了。
這樣的猴頭菇可不多見。
也就是在這種深山老林里面,而且是在國外,才能見到。
如果是在國內,就算在深山老林里面,也不會留下這么大的猴頭菇。
就是因為猴頭菌是鮮美無比的山珍,菌肉鮮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葷”之稱,所以,這東西在國內,每年都有大量的人,進入深山之中采摘。
猴頭菇進入人們的飲食生活由來已久,“民皆好啖猴頭羹,雖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寧負千石粟,不愿負猴頭羹。
民間諺語,“多食猴菇,返老還童。”
相傳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經有人采摘猴頭菇食用。
但是由于猴頭菇的“物以稀為貴”,這種山珍只有宮廷、王府才能享用。
外界只知道猴頭菇是珍貴食品,對它的有關特性及其烹調方法都不清楚。
有關猴頭菇的記載,較早見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啟,書中僅僅列有“猴頭”的名稱而已。
再有清宮的猴頭菜肴,并盛贊其味鮮美,該書還具體介紹了烹制猴頭菇佳肴的燉、炒二法。
近代以來,關于猴頭菇的記述仍少。
20世紀30年代,曾提到,魯迅本人吃過他摯友曹靖華贈送的猴頭菇,也是贊美它“味確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