斐潛點了點頭,『毋庸置疑,士族私兵,必須解散。光武帝建武六年罷郡國都尉官……這是個教訓……』
光武帝劉秀在建武六年罷黜郡國都尉官的舉措,其本質是東漢初期中央集權改革的重要一環,但是大魔導師在魔法上雖然可謂是登峰造極,可是對于政治上的戰略布局,顯然是沒能考慮完善,頗有些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味道。
劉秀親身經歷了新莽末年的亂局,深知地方軍事權力分散導致的割據風險。
西漢末年,郡國都尉與太守分權制衡的體系逐漸失效,變成了太守獨攬大權,勾結地方豪強私兵崛起,成為王莽政權崩潰的推手。劉秀通過罷黜都尉官,意在消除地方獨立的軍事動員能力,防止出現第二個『更始帝』式的割據勢力,當然也是他害怕還有第二個魔導師復制了他的成功路徑……
在探討歷史上某些社會現象時,有時會出現優勢群體無意或有意地維持自身優勢地位的情況。
為了防止有些什么跟著一起打天下的將領,功臣什么的,忽然覺得『我上我也行』,劉秀便是通過『退功臣而進文吏』的策略削弱開國武將勢力,罷都尉官正是是這一邏輯的延伸。目的是好的,想要將地方軍事指揮權收歸中央,由中央任命的『中郎將』、或是某將軍來等直接統兵,切斷地方豪強與軍隊的聯系,確保皇權對暴力機構的絕對壟斷。
當然,長期戰亂導致民生凋敝,罷都尉官可減少地方軍費開支,裁撤冗余軍事編制,將資源轉向農業復興,這也是有好處的。
可惜啊,在華夏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政策調整往往是過度的尋求『平衡』。
地方上的士族豪強也不傻,他們表面上堅決擁護大魔導師的英明決策,不管是大會還是小會上都是明確強調要遵守律令,廢除郡縣都尉,可是實際上在背地里加大了對于各類『灰手套』和『黑手套』的支持……
頻繁的中央調兵鎮壓,加劇了財政的危機。
而且郡縣都尉級別的軍事力量缺失,并不會就減少地方上的軍事危險,反而是留出了不必要的空白……
光明無法照耀到的區域,必然就會被陰影所填充。
郡縣的官方軍事力量的空缺,給地方豪強武裝提供了發展空間。這一政策與宋代收精兵、明代廢丞相一樣,成為中央集權制度演進的關鍵節點,其影響遠超軍事領域,深刻塑造了華夏封建王朝的政治生態。
斐潛現在所必須要注意的問題,就在于他不能再次犯劉秀,以及其他什么統治者的毛病。
例如,東漢光武帝劉秀實施的『罷都尉官』政策,其初衷是削弱地方軍事權力,強化中央集權,以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這一政策在短期內有效加強了中央權威,鞏固了政權。
然而,如同許多重大的歷史變革一樣,政策的實施效果具有復雜性。
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政策在地方治理、軍事響應效率等方面也可能帶來新的挑戰。
歷史經驗表明,任何政策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
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如何全面、及時地收集不同群體的反饋,確保信息暢通,從而更有效地回應社會需求,是華夏歷代治國理政都曾面臨的課題。
如何正視,而不是回避,或者掩蓋,才是體現出一個國家,一個政權的責任和擔當。
若是等直至蓋不住了,糜爛不堪,已經完全腐朽衰敗了,爆發出了嚴重問題之后,才有高官,亦或是天子猛然拍案,『為何不早講?!』
又有何用?
官僚系統內部信息遮蔽、短期政績沖動與長期治理風險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在華夏千年的封建王朝之中,都是根深蒂固的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