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炮轟鳴的掩護下,距離前沿炮兵陣地約百步外,靠近汜水河岸的一片低洼地當中,另一場無聲的戰斗正悄然進行。
近百名的驃騎兵卒,渾身上下沾滿著泥漿,幾乎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正如同鼴鼠般奮力挖掘著地面。他們并非在挖壕溝防御,而是在進行一項更精細、更隱蔽的作業……
平整和加固預定的進攻通道。
他們是斐潛從隊伍行列之中挑選出來的『新』兵種,『攻城兵』。
或者叫做『工兵』也行。
古代軍隊中沒有類似后世『工兵』這種專業化分工,主要是因為在冷兵器戰斗當中,以野戰為主,攻堅較少。
大規模的,長期持續的攻堅戰,則是更少了。
圍城一年半載的常見,但是圍個十年八年的,就很少了。
同時,冷兵器所需要戰術土木技術復雜度,也是比較低。一些修建營壘、挖掘壕溝、架設浮橋、建造簡單的攻城器械,如沖車、云梯、投石機等等,這些所需的技術儲備,相對是比較簡單的,普通兵卒甚至是民夫,可以在個別工匠的指揮下完成作業。
再加上古代戰爭在很多時候都是農兵合一,或是臨時征召,這就導致了兵卒無法精細化和專業化。士兵往往在農閑時服役,這種非職業化,流動性大,并且毫無發展方向細化的兵制特點,使得建立和維持長期的專業技術兵種,在封建王朝時期是非常困難,且成本高昂的……
當然,最為關鍵的一點,依舊是觀念。
就像是在某些人眼里,是看不到基層民眾百姓的,甚至覺得旁人多提一些普通百姓,都會覺得厭煩。
畢竟老爺們最是心善,見不得百姓受苦吃苦,更不想看到百姓翻身開路虎……
對于古代的封建統治者來說,培養和維持一支專職的,而且在非戰爭狀態下,是可能長期閑置的專業工程部隊,他們覺得是一個巨大的財政負擔,他們看不到任何的『好處』,只覺得是浪費。相比之下,讓廉價的普通士兵在需要時承擔工程任務,或在戰時臨時征召工匠,他們覺得成本效益會更高更好。
但是不是在封建冷兵器戰斗時期,土木工程任務就很少呢?
恰恰相反。
大多數在封建王朝戰斗的軍隊,都需要執行眾多,并且是每一場戰斗都需要的基礎土木工程任務,如安營扎寨,挖壕,立柵,修筑臨時道路,架設簡易橋梁,建造攻城器械等等。
而這些工作,沒有軍事傳承的家庭,普通軍伍之中人才,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就有可能完全不懂!
這就是為什么在古代,很多文人紙上談兵都很強,但是實際上戰場就是弱雞一只的原因。因為這樣的嘴炮強者,根本不懂這些精細的操作,有可能一不小心沒控制好,沒叮囑全,導致兵卒在上游區域拉屎拉尿,然后下游兵卒又喝了生水,結果就自己污染自己……
而斐潛他是『脫離』前線的指揮官,再加上斐潛有后世的一些觀念,所以他必然就會推進兵卒軍校的專業化進程。
尤其是在火藥出現之后。
火藥,尤其是高效爆破技術的成熟,使得破壞堅固工事成為可能且相對高效。
這催生了對掌握爆破技術的專業人員的巨大需求。
而跟隨著火藥發展起來的火炮,在漸漸的露出了主宰戰場的姿態后,對筑城和反筑城,也就是如何建造能抵御炮擊的棱堡炮臺,以及如何高效挖掘工事,設置障礙,破壞敵方工事,相關的技術的要求急劇提高,復雜度遠超冷兵器時代。
驃騎軍的土木工程量,也在火藥出現之后,直線攀升。
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
原本是一兩名工匠帶著一堆的兵卒,說干這個,然后做那個,但是時間長了之后,就發現具體操作的過程是有差別的。同樣是鋪路搭橋,同樣是某個工匠在指揮,但是有可能需要作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成果是兩回事。
這就導致斐潛對于部隊的未來改進的思考,也逐漸的走向了精細化。
趙閎的炮兵系列,加上當下出現專門負責工程的『工兵』系列,也就是斐潛推動兵種細化的一個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