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向一轉,捧臭腳的人就來了,不少人開始寫文章夸贊大佛。
有人認為這是一部具有我國民族傳統武打場面的影片,表現了正義戰勝邪惡的主題。
有人認為電影中“雙目可挖,佛財難得”的誓語與“河山永存,民眾之功”的主題都十分的積極向上。
有人認為藝術的真實并非即是歷史上的真實,只要主題是健康向上的,我們應該允許適當的虛構。
在這樣的情況下,35毫米放映機放映在城市放映兩個多月,觀影人次即突破五千萬,按照當時13毛不等的票價,折算成發行收入,達到一千萬人民幣。
農村的觀影人次更多,不過平均票價只有一分左右,票房可以忽略不計。
此時的中國電影采取的是統購統銷的方式,電影票房70歸中影公司,30歸省電影公司。于是,北影廠一下就富裕起來了。
到了六月,另外一部猛片,上影廠的喜盈門橫空出世,神秘的大佛勢頭才慢下來。
兩部電影放映一年半后,喜盈門三種放映機累計四億六千九百二十九萬人次,神秘的大佛累計五億零三百二十一萬人次。
上影廠和北影廠一南一北,堪稱雙壁。但神秘的大佛可以走出國門賺外匯,喜盈門就只能望洋興嘆了,終究是大佛牛逼一點。
而且,大佛還有一個功能,那就是帶動了四川樂山的旅游產業。
人們看到電影最后那座橫臥在青衣江上的天然巨佛后,非常感興趣,紛紛前往四川樂山旅游。
一時之間,樂山這座西南小城,竟然變成了旅游勝地。
這時候,樂山睡佛是如何被發現的故事,也被四川文旅局刊登了出來,在國內引起轟動,讓游人更增興趣。
好玩的是,這個故事還涉及到名人,國際大導演楊葉偶爾來到樂山游玩,竟然無意中讓一座塵封千年的巨型睡佛揭開神秘面紗,出現在世人眼前。
這樣的故事,真是太有趣了遠比被一個農民發現的,傳播力度要大得多。
樂山政府將這件事刻成了石碑,命名為樂山睡佛發現記。
又撥款建了一棟觀佛樓,將石碑立在樓前,樓內還有楊葉的親筆題詞。
什么東西都得有個名人來撐場面,要不然就名聲不響。
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無非就是三棟樓,有什么好看的呢
只是因為有了范仲淹、崔顥、李白、王勃的加持,人們才會樂此不疲的前往啊。
樓以人名,人以樓傳,相輔相成,就是這個意思了。
楊葉雖然比不上古人,但他是當今中國的“抗日英雄”,國際巨星,在海外華人群體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隨著神秘的大佛在海外上映,楊葉發現樂山睡佛的故事也傳播到海外,讓許多海外華人對樂山大佛產生了興趣。
再加上國內又改開了,一時之間,竟然不少海外華人跑到樂山來旅游。
旅游跟美食是分不開的,楊葉到樂山后,心血來潮發明了一道美食“水煮魚”,更為海外華人的樂山之旅增加三分趣味。
美食也是要名人來傳的,東坡肉這種貨真價實的名菜就不說了,君不見中國多少美食是“乾隆”和“慈禧”那兩個貨“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