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那些電影廠沒錢,拍不了電影,中影公司也就沒了片源,虧的更大。”
楊葉說的是實情,吳冷夕嘆了口氣,說道“那你介紹一下國外的先進經驗。”
楊葉說道“電影是要分賬的,如果電影賣座了,電影院該分的分,應該讓大部分的錢回饋到電影公司的手里,這樣電影公司才能拍出更多的好電影,電影事業才能夠繁榮。”
吳冷夕說道“哎呀,我明白了。這樣吧,我們開一個會,把國內的各大電影廠都叫來,你們香港的白楊影業,銀都機構也都派代表參加,大家一起來討論這個事情。”
楊葉笑道;“那可太好了“
吳冷夕道“小楊,你這些年拍了很多優秀的電影,在海外推廣我們中國的文化,對我們中國人在海外的形象提升有很大的幫助,我本人是十分佩服的
你一個海外華人能做到這一步,是非常了不起的。我們內地同胞也不想落后,也希望能夠做一些事情。”
一般來說,中國第一部分賬電影是1994年好萊塢硬漢哈里森福特主演的亡命天涯,票房狂收2500萬,震驚全國。
不過這只是明面上的票房,因為亡命天涯在國內上映期間,那些電影院也在玩命偷票房,而好萊塢對此束手無策。
所以玩命天涯的實際票房是多少,鬼才知道
其實,在更早之前,國內就已經有電影在實行分賬制度了。
新龍門客棧、黃飛鴻3獅王爭霸這些內地和香港的合拍片都是走的分賬。
只不過,這些電影并不是全國分賬的,它只在北上廣等大城市上映。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港產片的試點,才有了亡命天涯的全國上映。
隨后,好萊塢大片和香港電影才開始正式進入中國。
1995年,陳龍的紅番區在內地狂收9500萬票房,卡梅隆的真實的謊言狂收1億票房,使得分賬大片的形式正式確立。
而推動這段歷史進程的人,就是吳思遠。
吳思遠是原時空第一個進入內地拍電影的香港電影人,中國電影后來能夠繁榮,他有很大的貢獻。
當時是吳思遠主動打電話給廣播電影電視部的田聰明,跟他說中影的統購統銷不適合電影發展。
田聰明就說“那老吳你介紹一下國外的經驗。”
吳思遠就說“電影是要分賬的,如果電影賣座了,電影院該分的分,應該讓大部分的錢回饋到制片人的手里,這樣制片人才能拍出更多的好電影,電影事業才能夠繁榮。”
嗯,楊葉對吳冷夕說的話。實際上就是吳思遠對田聰明說的話。
楊葉把這個歷史進程提前了。
當時,吳思遠代表香港和內地談判,雙方談了幾個月,終于達成共識,電影分賬制度就建立了。
當時的分賬比例是制片、發行、放映按照35:17:38的比例來實行。
每年引進20部好萊塢分賬電影,也是吳思遠一手促成的。
吳思遠告訴田聰明“有了這些引進電影打底,讓別人有錢賺,人家才愿意進來跟你玩,才愿意來投資。”
從1995年開始,每年引進十部好萊塢電影,分賬比例是13。
這實在是太少了,跟踏馬沒有一樣。
后來為了加入世貿,改成了20部,有效期十年。并且承諾協議到期后,會進一步擴大分賬比例。
而且,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大,也會進一步開放電影市場,增加引進電影的數量。
后來,國內的市場真的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