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電影節奏緩慢,過于文藝,但是俊男美女的肉戲,再加上莫名的民族情感足以彌補觀影的門檻,使得票房一路大漲。
一時之間,許多青少年也蠢蠢欲動。
雖然法律規定不能售票給18歲或以下人士進入電影院觀看,觀眾入場的時候也會檢查身份證,但是這群小孩還是會想方設法地溜進電影院去,讓香港各大院線防不勝防,大為頭疼。
香港這邊搞得如火如荼,法國那邊也是掀起了軒然大波。
情人在法國被定為16禁,算是一個比較寬松的評級。
引發軒然大波的因素有兩個。
一個是少女偶像蘇菲瑪索的全果出演,讓人大為震驚。
不過這個還好,因為法國女演員就沒有不脫的,早脫晚脫而已。
她這一脫,反而讓許多觀眾興致勃勃地前往電影院欣賞她的果體。
然后就麻煩就來了,電影叫情人,和情人的故事情節卻截然相反。
一些看過的觀眾頓時就怒了,這踏馬完全就是掛羊頭買狗肉,紛紛對電影進行口誅筆伐。
前文說過,龔古爾獎和中國的茅盾獎不太一樣。
茅盾獎的獲獎作品不一樣暢銷,但龔古爾獎就是暢銷的保證。
因此,許多法國人都看過情人這本的。
所以,這波口誅筆伐的聲勢是很大的。
然而,這些人剛剛噴出口,就慘遭打臉。
因為,杜拉斯的新及時上市了。
人們這才知道,電影的劇情并不是胡編亂造,瞎幾把亂改的。
而是杜拉斯知道情人死后,親自重新寫的。
在邏輯上,新的故事比原版的故事更加合理,更能讓人接受。
種族主義者除外
對于種族主義者來說,他們顯然不能接受新的故事。
如果只是寫成出版,不拍成電影也就罷了。
拍成了電影,那就勢必會對其進行貶低,甚至抵制。
一時之間,電影的幾個主創都陷入了漩渦的中心,尤其是蘇菲瑪索。
這個十八歲的小姑娘,因為這部電影,名氣瞬間比之前大了好幾倍,但隨之而來的也是各種質疑,還有種族主義者的辱罵。
面對質疑,蘇菲瑪索毫不畏懼,她告訴記者“任何看到過電影的人都知道,電影里的男主角是一個優秀的男人,是一個完美的情人。
某些人不滿意的,無非是因為他是個中國人,如果這個角色換成法國男人這些人還會質疑嗎
我們欣賞一個人,是因為他優雅、成熟、幽默、善良等許多優秀的品質。
而不是因為他是法國人,他是白人,我鄙視那些種族主義者”
蘇菲瑪索的言論獲得了滿堂彩,尤其是獲得了女性觀眾的支持。
一般來說,女性的種族觀念要弱于男性,因為她們在社會關系中,往往處于比較弱勢的一方。
這就是為什么經常看到很多女生無腦哈韓哈日,還有easygir什么的。
只要她覺得對方帥,或者有錢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會考慮太多。
而一部分男性對韓流之類的東西深惡痛絕,本質上并不是討厭那些歐巴之類的玩意兒。
因為無論是喜歡還是討厭,前提都是接觸過,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