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后,故宮就會禁止影視項目進入拍攝。
末代皇帝因為申請及時,成為最后一部在紫禁城內拍攝的電影。
后來的戲說乾隆,雖然也號稱是在紫禁城內拍攝,其實只是拍拍外景。
由于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這兩個朝代又是影視劇的高發朝代,所以興建一座紫禁城,會成為中國影視行業的剛需。
如果參考后世的發展,楊葉應該去橫店興建影視城,不過他并不想去橫店。
楊葉的大本營在香港,而橫店太遠了,不利于發揮他的優勢。
要不了十年,香港的娛樂產業就會崩盤,這是時代的洪流,楊葉阻止不了的。
這不是說楊葉多拍一些牛逼的電影,多發展一些產業,培養一些人才就可以避免的。
這年頭好萊塢利害的電影多的是,香港學到什么了嗎無非就是跟風抄襲一波罷了。
香港只是一座城市,它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戰略腹地,只能靠海外市場。
隨著香港電影越來越繁榮,制作成本必然不斷上漲。
到了九十年代,香港的超級巨星拍攝一部電影要拿兩千萬片酬,香港本土市場的營收全給他一個人都不夠。
要賺錢就只能靠海外,而海外是最不穩固的,對方隨手制定一個政策,你就只能徒呼奈何。
比如前兩年馬來西亞將本國的娛樂產業“巫裔化”,邵逸夫就只能卷鋪蓋走人。
九十年代臺灣政策一變,香港最大的海外市場瞬間丟失。
楊葉所做的一切,就是要憑空造出一個戰略腹地,這就是為什么他要想方設法,不惜送技術也要幫助內地發展經濟的原因。
只有老百姓有錢,才能拉動循環,企業才有活力,都是一幫窮鬼,韭菜都沒得割。
隨著內地的經濟崛起,必然會產生虹吸效應,香港的娛樂產業遲早會往內地轉移。
港片暴斃之后,香港電影年產量幾年之內就迅速從巔峰時期的300部跌落到50部左右,還包含合拍片。
香港的電影人才開始出走,最頂級的那批,比如陳龍、李聯杰、吳宇森、袁和平這些人,前往好萊塢撈金。
次一級的,比如劉樺、郭富成這些,就來到內地市場淘金。
而那些最基礎的從業人員,他們沒有能力去好萊塢,去內地賺錢。
開不了工,只能被迫轉行。
這些人也沒有別的工作技能,只能從事銷售業或者服務業。賣樓、賣保險,做服務員、做保安的都有。
比如車保羅這樣的港片專業龍套,港片繁榮時期到處開工,忙得連去銀行存錢都沒時間,港片掛掉之后,就只能去做保安。
這些基礎人才,其實挺有用的,直接放棄掉太浪費了。
所以楊葉才未雨綢繆,提前在深圳興建影視基地。
等港片萎縮之后,這些基礎人才、熟練工種就可以轉移到深圳來,無縫銜接,為楊葉的娛樂事業添磚加瓦,發光發熱。
如果把影視基地搞到橫店去,這些基礎工人就只能從零開始培養,起碼要多耗費十年的時間。
現在內地的娛樂產業基本為零,楊葉要抓緊時間跑馬圈地。
只要他的深圳影視基地能夠提前形成產業鏈,必然會在中國娛樂業大爆發時占據最有利的生態位。
而做到這一點,非常容易,要不了幾年,港臺兩地就會大規模前往內地取景拍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