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之前,國產電影拍槍戰就是雙方在自己的陣地互射,然后來點中彈的特寫鏡頭。
再不然就來個壯烈犧牲,煽煽情什么的,哪見過這個?
所以一個個都看得目瞪狗呆,原來槍戰還可以這么拍?
好在這些人都是有點身份的,不至于失態。
如果是正常上映,普通觀眾進場,只怕早就臥槽聲一片了。
盡管如此,也有人在竊竊私語。
因為他們很想知道,這種鏡頭是如何拍出來的。
……
之后是楊子榮打虎山上。
這一段使用了真虎加模型的拍攝方法。
老虎出場的時候是真虎,一個飛奔的鏡頭也是真虎。
后面真的搏斗就是模型了。
模型是用真虎一比一復制的,用定格拍攝的手法拍,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當然,如果是后世的觀眾來看的話,限于技術水平,這段其實有點假。
但是對于這個年代的觀眾來看,這已經夠了。
看到猛虎躍上樹杈,虎爪始終不離楊子榮左右,不少人手心冒汗,精神高度緊張。
等到楊子榮最后一個滑鏟,干掉老虎,眾人才松了口氣。
這一下,竊竊私語的聲音更大了。
大家充分意識到,楊葉這部電影,技術太先進了。
當然,也有人不以為然,比如凱子哥。
凱子哥有一個觀點,他認為西方電影里科學精神占主導而欠缺藝術精神,相反亞洲的文化是悠久和深遠的。
這個觀念不能說錯,但非常的傲慢,在偷換概念,也沒搞清楚重點。
亞洲的文化固然悠久和深遠,但不代表亞洲的電影也是。
畢竟電影這東西,是人家發明的。
而且電影并非單純的藝術,它更是一項科技的產物。
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就不會有電影。
科技的進步也一直在推動電影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而好萊塢最終也倚靠科技制霸世界,將各國電影打得落花流水。
凱子哥不是嘴上狂,他是真這么認為的。
其實還沒有拍出《霸王別姬》之前,他就已經靠著《黃土地》、《孩子王》在世界影壇聲名鵲起了。
否則怎會被請去擔任柏林影展的評委。
從1990年開始,好萊塢八大公司就輪番請凱子哥去美國拍片。
甚至好萊塢動作巨星梅爾吉布森還曾經跑到京城跟他磨了幾個月,請他拍狄更斯的名作《雙城記》。
然而凱子哥醉心藝術,一律拒絕。
這也是為什么徐風為了請凱子哥執導《霸王別姬》,三顧茅廬,費了老鼻子勁,才能請到。
好萊塢他都看不上,別說區區徐風了。
不過《霸王別姬》也是真的猛,不僅獲獎無數,還全球狂收3300萬美金。
這是什么概念呢?在九十年代最賣座的十部華語電影中,名列第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