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帝影后揭曉之后,最佳導演歸了吳宇森,最佳電影則頒給了張之亮的《飛越黃昏》。
在97香港回歸的大背景下,移民題材的電影大行其道,屢次在金像和金馬兩大影展上斬獲大獎。
去年的金馬獎上,《人在紐約》狂攬八項大獎,將《悲情城市》斬落馬下。
今年的金像獎上,《飛越黃昏》再次干掉《悲情城市》,拿下最佳電影。
今年金像獎上收獲八項提名的《八兩金》也是同樣的移民題材。
不過,雖然都是移民題材,但也出現了新的變化。
簡而言之,早期移民電影的主題是“出”,講述如何出去,在異國他鄉的生活是怎樣的。
這兩年的移民電影,主題變成了“歸”,講述海外移民重新回到家鄉的故事。
一般都是主角在國外混得不咋滴,回國后打腫臉充胖子,裝逼,而最后就是被感動,收獲了真情什么的。
而一些繼續講述海外生活故事的電影,主題也更加拓展。
去年橫掃金馬獎的《人在紐約》,講述分別來自大陸、臺灣、香港的三個女人在紐約的故事,體現了時代造成的文化碰撞。
……
“現在頒發金像獎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有請楊葉爵士為我們揭曉第一位終身成就獎得主!”
楊葉今天上臺了頒了兩次獎,之前的“專業精神獎”是他,這次的“終身成就獎”又是他。
主要因為這兩個大獎都有致敬的意思,楊葉是雄霸亞洲的電影大佬,讓他來頒獎,足夠份量。
原時空的終生成就獎雖然在1990年就設立了,但第一個終身成就獎直到1995年才頒發。
第一個得獎的是默片時代的女演員黃曼梨。
那時候她已經退休,患上了老人癡呆,周閏發親自去老人院把獎杯送到了她的手上。
等到頒第二座終生成就獎,已經是千禧年后的事了。
這玩意兒弄得太嚴格了,完全沒必要。
像李翰祥、胡金銓都有資格拿終生成就獎,結果因為死得太早而沒有拿到,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而楚源的成就不如這兩位,因為活得久,反而等到了。
隔壁“金針獎”幾乎年年都發,也沒人說什么。
這次楊葉就強烈表示,這個獎既然設立了,那就發啊,夠資格得獎的人多的是,空著裝什么逼嘛?
最終,金像獎的會員們經過提名、商議,投票之后,終于決定了第一座“終身成就獎”的歸屬。
當然,不是說你發這個獎,人家就愿意拿的,或許人家不稀罕呢?還得去跟人家溝通。
畢竟對方是功成名就的人物,大家商量好了,互相給面子,皆大歡喜,否則就是一地雞毛。
楊葉上臺說道:“金像獎希望在這個最高潮的時刻,頒發一個我們電影界最崇高的獎項,終身成就獎。
獲得這個獎的是我們香港的一位電影宗師,我們華語影壇的電影巨人,那就是……張徹先生!”
全場的電影人紛紛起立,鼓掌!
楊葉等掌聲稍息,繼續說道:“我非常感謝組委會給我這次機會,讓我來頒發終身成就獎,這是我的榮耀。
張徹先生的武俠電影風格,拍攝手法,至今一直影響著我們。
在我小時候,張徹的名字對于我來說,就好像神一樣。
我希望我長大以后,我也能成為他電影里的大俠,一襲白衣,鋤強扶弱。
除了武俠電影之外,張徹先生拍文藝片也非常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