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老一輩人的記憶里,幾十年前,只要一遇天氣干旱,就會發生可怕的水荒。
當初清廷割讓香港給帶英的時候,香港的人口還很少,但已經產生了缺少淡水的問題。
這是因為,香港雖然降雨充沛,卻缺少湖泊,也沒有大河。
香港主要由火山巖和花崗巖組成,堅硬的地質條件不利于地下水儲藏和開采。
為了找水,帶英想了很多辦法。
他們曾經派船到日本、新加坡等地買水,但成本太高,不僅要繳納大筆的水費,還要花掉大筆油錢,長途跋涉買來的水,稱得上滴水貴如油。
后來,帶英又修建了幾座水庫和蓄水池,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差不多一百年的時間里,帶英只能斥巨資,修建一個又一個的蓄水塘。
老百姓們希望這些水塘真的能解決喝水、用水的困難。
每當有水塘竣工,大家都興高采烈,甚至還要在施工現場大擺筵席。
那時候,內地戰亂頻繁,許多人為了躲避戰亂,不斷涌入香港,用水問題反而日益嚴重。
平時用水就捉襟見肘,幾次大旱,更是給香港人留下了痛苦的記憶。
1893年,香港連續十個月滴雨未下,旱災導致瘟疫流行,2000多人因此喪生。
在1929年的嚴重旱災中,20萬人因為干渴而逃離香港。
港英政府解決不了水源的問題,就開始施行用水管制。
從1938年開始,每天定時供水。
比如說每天供水四個小時,旱點三小時,再旱點兩小時,再緊張就隔天供水,隔三天供水。
在此后三十年,定時供水,成為常態!
1949年,新中國成立,收拾舊山河,日月換新天!
為了解決中華大地的缺水問題,勤勞的中國人民狠干大干,開山劈石,修建了大量的水庫,水渠。
河南林縣的紅旗渠,更是人類工程史上的奇跡,被稱之為“人工天河”!
與此同時,香港淡水供應緊張的情況愈發嚴重。
1962年年底開始,香港連續九個月滴雨未下。
香港苦心經營多年的蓄水設施淪落為擺設,水塘都見了底,長了草。
市內供水由最初每天8小時,改為每天4個小時,進而隔日供水4個小時,最后4天才供一次水。
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那一年,香港各個角落都出現了人與水桶排成的長龍。
人們放下工作,離開課堂,全家出動排隊取水。
大批居民層層圍住公共水喉,最怕的是這涓涓細流突然中斷,自己只能空手而歸,無奈地面對家中的期待眼神。
住在木屋區的居民就更加辛苦,取到水后,還要挑水上山。
水重、坡陡,走在前面的媽媽不時回望,害怕年幼的女兒把水灑了。
人們想盡了一切辦法來搶水,用盡所有東西來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