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電影業仍舊是一個風險極高的行業。
因為隨著市場越來越好,電影的制作成本也跟著水漲船高。
在楊葉剛剛穿越的時候,好萊塢電影的平均制作費不到500萬美元一部。
進入九十年代,已經翻了五倍,達到2500萬美元。
以大投入、大制作、大營銷、大市場為特點的“高概念”電影成為好萊塢的主流。
制作成本超過一億美元的電影開始出現。
高投入意味著高回報,也意味著高風險,稍有不慎,就會血本無歸。
即使是斯皮爾伯格這樣的商業大導,也有《太陽帝國》這樣的滑鐵盧時刻。
所以,世界各地的電影公司都不會在制作電影的時候,投入太多的自有資金。
他們喜歡拿投資人的錢來燒,這樣可以做到旱澇保收。
如果電影大賣,自然皆大歡喜。
即使電影撲街,通過做賬還是可以狠狠地賺上一筆。
另一方面,因為股票市場不景氣,加上銀行利率很低,華爾街的資金非常充裕,甚至出現了一些募資規模達到100億美元以上的超級私募基金。
華爾街的金融資本亟需尋求新的贏利點,好萊塢良好的市場表現,自然就進入了他們的視線。
以派拉蒙為例,即使在不佳的年份,派拉蒙的內部回報率也可以達到15%,如果是出品了《壯志凌云》的年份,回報率就更高了。
而一般的對沖基金,尋求的回報率也就在12%~18%之間,由此可見,投資電影是一筆極其劃算的買賣。
只不過,如今世界各地的電影公司,風行的融資的對象主要是世界各地的電影片商。
通常情況下,好萊塢一部電影無需上映,通過賣版權就可以收回80%的投資。
而香港更夸張,連劇本都不需要,只需要拿著幾個一線演員的片約,就可以融到幾千萬的投資。
所以說,華爾街雖然有心跟好萊塢合作,卻苦無門路,好萊塢不需要他們的錢。
歷史上,由于電影制作成本的不斷上漲,通過預售收回的投資越來越少,才終于在千禧年的時候,由派拉蒙牽頭,和美林證券達成合作,建立了一支名為melrose的私募基金。
這支基金規模達到2.3億美元,在三年內一共投資了派拉蒙的25部電影。
為什么是25部電影呢?
因為當時的投資機構都十分信奉一種叫做“蒙特卡洛”投資組合理論,基于這種理論進行計算,當投資的電影項目達到20-25部時,投資收益的波動性就比較小了。
簡而言之,投資電影總是有賺有賠,當投資的電影達到一定的數量的時候,賠錢的概率就會變小。
于是,在那段時間里,華爾街的美林、雷曼兄弟等基金、投行開始向好萊塢進行瘋狂投資。
每年調動的資金高達數十億美元,甚至催生出一批有實力的獨立制片公司。
然后……他們就被好萊塢坑成了!
等到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華爾街的投行、基金紛紛陷入危機。
為了自救,他們被迫將手中的電影股份以3-7折出售,好萊塢趁機大肆掃貨,讓華爾街狠狠地爆了一波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