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行一時的賣片花成為過式。
別說賣片花,連現成的拍好的港片都沒人要。
這直接導致香港電影的產量銳減,制作成本也變得很低。
除了陳龍、周星池少數幾位有號召力的巨星演出的電影還能維持制作水準,大部分港片的成本和制作周期都被迫壓縮。
香港電影的工業水準迅速下滑,成了粗制濫造的代名詞。
從那時起,香港電影就算是死了。
但也沒徹底死,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嘛。
楊葉雖然來到這個時代,他也沒有辦法力挽狂瀾,拯救港片。
因為要抗衡好萊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像好萊塢一樣搞“高概念電影”對沖。
但這需要一個實力強勁的本土市場,香港只是一座城市,它沒有這個條件。
楊葉現在只想把香港電影的人才卷走,帶到大陸去,讓香港電影融入到中國電影中去。
本時空的中國發展很快,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即將迎來一次飛躍。
一個強勁的本土市場已經呼之欲出。
……
談判就此破裂,八大片商不死心,巨登公司的楊登魁建議還是去見一見楊葉,最起碼也要見到徐風。
八大公司跟楊記這些年一直合作愉快,沒有什么矛盾。
這幾年香港電影業泥沙俱下,大家都一窩蜂沖上去拍各種爛片撈錢。
但楊記卻比較謹慎,一直嚴把質量關,都是別人跟風它,而不是它跟風別人。
八大片商和楊記合作賺了很多錢,這次赴港也不是沖著楊記來的。
但楊記畢竟是行業龍頭,他們希望楊記能夠站出來主持公道。
這些人里面,楊登魁跟楊葉和徐風比較熟,于是由他出面聯絡。
卻被告知楊葉去歐洲了。
而徐風嘛,她跟吳思遠一起,到珠海去了。
兩位老板在關鍵時刻卻不在香港,不知道是巧合,還是不想摻和這件事。
八大片商無奈之下,返回臺灣,決定跟港片死磕。
……
改開的時候有四大經濟特區。
深圳靠香港,珠海靠澳門,廈門靠臺灣……
深圳和廈門都被帶飛了,澳門體量太小,帶不動珠海。
珠海就自己整活,一個經濟特區不想著搞工業,搞起了旅游業。
進入九十年代,當時文化部門在考慮一個問題:經濟在改革開放,那文化應該如何發展?
珠海的李市長向國家建言:珠海環境優美、交通方便,與澳門一墻之隔,距香港不過一個小時的水路,而從臺灣飛到珠海,也不過兩個小時左右。如果在珠海這個便捷的交通節點上辦一個電影節,讓三地互相了解、互相交流,豈不美哉?
早在1992年的時候,珠海發起了一場“珠海國際影視娛樂城研討會”,邀請了許多名人,探討在珠海投資建設影視娛樂基地的可行性。
原時空這場討論很快就胎死腹中了,而本時空也沒啥結果,因為楊葉已經在深圳大肆開發影視基地,珠海沒有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