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黎已經被楊葉暗戳戳地弄死了,他的公司分崩離析,水果日報也不會再誕生。
那么,這個套路就由楊葉來首創了。
要他的命,還使他的招,真是人生樂事。
董橋越想越覺得這個招數可以,欣然問道:“那么,爵士認為咱們這個新報紙的辦報方針是什么呢”
楊葉想了想,說道:“我們炎黃子孫離散于兩岸四地,不僅不能團結一致,反而還離心離德,相互攻訐,讓人痛心,我們的辦報方針就是……團結!”
董橋是馬來西亞人,馬華是海外最團結的華人群體,他們說漢語,寫漢字,牢記自己的祖先從何而來。
在人數不占多數的情況下,他們團結一致,努力抗爭,爭取到了接受華文教育的權力,有獨立的華文學校,獨立的文憑。
華文學校沒有政府補貼,能夠運行下去,全靠馬華自發捐款,華人團體,華人企業、華人媒體給予扶持。
所以董橋深知團結這兩個字的意義,聞言不禁十分動容,他敬了楊葉一杯茶,說道:“這件事我一定全力支持,咱們這個這份報紙,就叫《華夏日報》如何”
楊葉搖搖頭說道:“名頭太大了,不適合。文化影響,還是要潛移默化,方為上策。
咱們這個報紙,我想叫它《頭條日報》,先用各種勁爆的頭條新聞吸引眼球,把發行量搞上去。
等賺到錢了,形成良性的循環,才能捎帶去做其他事情。”
董橋一想,深以為然,說道:“高明!”
接下來二人就商量了一下這份報紙應該怎么做,要調動哪些資源。
像楊葉掌握著香港的娛樂圈,在做娛樂新聞這方面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而《明報》的發型渠道又是現成的,再從《明報》調一些業務骨干過來,又有楊葉的資金支持,想把這件事做起來,并不是很難。
但最終能做到什么效果,就要看董橋的能力了。
反正楊葉只是出個主意,后面的事情自然有人來實操。
財富到了楊葉這個地步,很多時候他當個點子王就行了。
他出主意,然后找人操作,做成了大賺一筆,做不成,虧了也無所謂。
這也是普通人和有錢人的區別。
有錢人擁有無數次試錯的機會,而普通人終其一生,可能一次機會都沒有。
就算好不容易等來了機會,失敗一次就萬劫不復。
和董橋聊完,楊葉又給集團高層發了個內部通知。
以后招人的時候,多招內地嫁過來的新娘。
這些姑娘雖然嫁過來,但飽受歧視,很多人連個正經工作都找不到,在家庭里也沒什么地位。
許鞍華導演的《天水圍的夜與霧》就反映了這種情況。
其實這些姑娘很多都是知識青年,就自身實力而言,她們的老公不一定配得上她們。
不過女人嫁人,總是傾向于嫁給生活條件好的家庭。
這個年代香港人賺的比內地人多太多了,一個月的工資頂內地人干一年。
所以,這種事也無可厚非,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嘛。
內地也有很多來自農村的高知女性嫁給城市的廢物男人,就為了一個戶口。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招這些姑娘對楊葉來說只是舉手之勞,卻可以解決她們的困境。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她們能夠賺到錢,家庭地位就會提升。
而且她們往往吃苦耐勞,遠勝香港土著,是件一舉多得的好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