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葉道:“內地電影的模式太落后了,只有國營電影廠靠著國家撥款來拍攝電影,產量是上不去的。
如果產量上不去,就無法商業化,雖然現在開放了個人以資助、投資的形式參加攝制電影片。
但我覺得這樣的開放程度還不夠,民營公司無法放開手腳。
想要崛起的話,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改革,將電影定義為產業。
否則的話,內地電影的發展,也就無從說起。”
楊步亭道:“其實我們也是逐步逐步在開放的,關于將電影定義為產業,內部也有過討論,但總覺得冒然開放,風險太大。”
楊葉道:“這我當然知道,但是時不待我,我的意見是,發展內地電影產業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您也知道,香港電影這幾年受到了好萊塢的沖擊。
除了我們幾個頭部電影人之外,整個產業其實是在萎縮的。
臺灣市場關閉之后,香港電影急需一個新的市場。
再過幾個月,香港就要回歸了。
香港電影全面進入內地,也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
但是,香港和臺灣合作的教訓,我們大家都應該汲取。
我的意見是,香港不能像當初對待臺灣那樣,把內地市場當成自己的傾銷地。
而應該用自己的技術和實力,幫助內地培養電影人才,發展電影事業。
比如內地可以規定,一部香港電影如果一半的主創人員是內地的,那就可以享受和內地電影同等的待遇……”
楊葉說的,大致就是2003年內地和香港簽的服貿協議的內容。
“為什么說時不待我呢,因為隨著香港電影產業的衰落,許多從業人員漸漸變得很難開工。
內地應該趁這個時機,把他們接收過來,充實自己的力量。
而好萊塢也開始向我們香港的頂級電影人才拋出橄欖枝。
比如華納已經幾次三番邀請袁和平赴美,開出巨額片酬,邀請他擔任動作指導。
袁和平一直不愿意去,他覺得把這些技術教給好萊塢的話,后面的人就沒飯吃了。
所以他寧可跑到內地來,給《水滸傳》做動作指導。
但是,如果香港電影沒有希望了,他遲早是會去的,沒人跟錢過不去啊!”
“現在內地市場單部電影最高票房可以超過四億人民幣,已經是比臺灣更大的市場。
這對香港電影人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足夠吸引他們過來了。
我現在把好多人拉到光明影視城開工拍電視劇,只是緩兵之計。
真要讓他們發光發熱,為內地的影視行業做貢獻,還是得開放電影產業才行啊!”
楊葉這一番話,簡而言之,就是香港電影快不行了,內地應該盡快接盤那些人才,撿洋落。
否則的話,就被好萊塢給撿走了。
楊步亭聽了,仔細想了想,問道:“如果香港電影人集體北上,那港片不就完蛋了嗎”
楊葉道:“再過幾個月,香港就要回歸了祖國了。大家都是中國人,香港電影就是中國電影,香港電影人融入內地,也是必然的。
我的理想是,將來不會有內地片,香港片、臺灣片之分,而應該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那就是……中國電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