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懷義得意的道,“那必須的啊,我還想著,將來幫著閨女開個農資店呢,專門賣種子和肥料,咱家阿鯉就適合干這個,老天爺賞飯吃嘛。”
顧歡喜沉吟道,“還真可以……”
許懷義繼續道,“還能開藥鋪呢,回頭我多買些荒山,收完麥子,再把高粱豆子啥的種下去,雇的那些災民就沒活兒干了,正好去開荒,頭一年種豆子之類的養養地,之后就試著種些藥材,那時候,咱閨女也大點了,能跟著焦大夫認草藥,正方便給她練手。”
顧歡喜聞言,嘴角忍不住抽了下,“阿鯉那時候才三歲……”
三歲的娃娃,不止要學習,還得種藥材,管理鋪子嗎?
許懷義對自家閨女信心滿滿,“咱阿鯉可是天才寶寶,三歲足夠了。”
“……”
許懷義又問起具體的試驗數據,這些事兒,是顧歡喜盯著做的,她最清楚。
顧歡喜都把數據記錄下來,還畫了詳細的表格,“產量最高的,也是濃度最高的,以此類推,最后取的平均數是畝產七百八十多斤……”
許懷義看著紙上高低起伏的曲線,思量道,“最高產量一千多斤,放在眼下肯定不行,太扎眼了,最低產量五百多斤,這個產量倒是也可以,卻不理想,所以,還是八百斤左右最合適……”
“合適嗎?”
“我覺得合適啊,這個畝產量,百姓們大都能吃上自家種的麥子了,按照眼下人均一畝地算,一年收獲兩茬糧食,八百斤麥子,豆子和高粱加起來也能個七八百斤,勻到每個月,能有一百多斤口糧,足夠填飽肚子了,若是家里的地再多些,還能有盈余去賣了換錢。”
“你說的那是風調雨順……”
“嗯,所以,玉米、紅薯啥的還是得想法子拿出來普及啊,那玩意兒耐旱,產量又極高,有了它們,百姓才能徹底擺脫饑荒的威脅。”
“行吧,那以后配置肥料的濃度,就定下這個比例了……”顧歡喜指著中間的那個數字,“這個比例,畝產量差不多就是八百斤左右。”
許懷義點點頭,“那秋上,就用這個濃度的藥水,先把種子處理一遍,再交給村民。”
“可以……”
倆人商定后,便很快睡去。
這段時間,倆人都忙的夠嗆,要操心的事兒比較多,像許懷義,他還得上課,還得操持麥收,兩口子還帶著孩子回村里,親自體驗了一把割麥子。
不是做給旁人看的那種,而是實實在在的下地,彎著腰,連干了三天。
顧歡喜累的腰都直不起來了,手上也劃了好幾道口子,看起來慘兮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