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66、朱允炆注定的失敗
你或許會說,哪怕淮西勛貴們被朱元璋狠狠的清洗了一番,人家還是留下一些真正人才的。
比如徐達的兒子之一,不是一直都忠誠于朱允炆嗎?還不是朱允炆不敢將信任交給對方,導致只能將兵權交給李景隆這廝。
有些事,看起來很簡單,可當你真正成為其中一員,就會發現事情的復雜程度遠超你想像。
這看似是一個信任問題,可也是一個是否將自己的安危交給一個隨時隨地可能將自己出賣換取榮華富貴的問題。
人家那可是朱棣的小舅子。
親疏有別,不是所有人都一清二楚的事情嗎?
換做你,你敢賭嗎?
哪怕人家看起來就是忠誠度百分之九十九,可萬一呢?
當時的朱允炆真就將五十萬大軍交給了對方,萬一對方直接帶者這五十萬大軍直接投了朱棣,你怎么辦?
你一下就直接失去了所有勝利可能了好不好!
別說當時朱允炆愿意,就是朱允炆身邊的文官集團江南士紳團體們都不可能愿意。
你會發現,當時的朱允炆數來數去,唯一可選擇的,似乎就只有李景隆。
因為人家李景隆好歹是他朱允炆大本堂一起讀書長大的同學,情感上多少還是偏向于他多一些的。
其他勛貴,朱允炆同樣面臨一個信任的問題。
他的上臺,可是大明帝國淮西勛貴血與骨鋪設出來的道路,雖不是他親手為之,卻也是因為他。
因為這一點,淮西勛貴可能看他順眼得了?
你真正去研究朱棣奉天靖難這一段歷史,你就會發現其中多少次戰斗,朱允炆這一方帶兵的將領得過且過有多么的嚴重。
他們是沒有發言權,否則也輪不到朱允炆登臨大寶。
在朱允炆做皇帝的那幾年里,文官集團的全力膨脹速度有多么的龐大,武將集團,也就是淮西新貴們這些個親身經歷者,難道不是最清楚的一群人?
如今有了改變的可能,他們沒有立馬下注到朱棣一方,已經是朱允炆最大的幸事了。
這個被后來人調侃的第一代大名戰神李景隆,難道就真如咱們口中分說的那般草包?
人家可以攜帶五十萬大軍跋山涉水,本身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你以為率領五十萬大軍行動,就只是口頭上呼喊一句前進即可那么簡單?
行軍路線這些軍事安排且不論,就其中后勤安排這一點,就足以讓歷史上絕大多數將領麻瓜。
可人家如何,不僅僅完成的很好,到了與朱棣作戰之時,更是一度將朱棣逼入死胡同。
你看歷史記載之中,好幾次本應該李景隆一方獲勝的機會,李景隆總會做出莫名其妙的號令,你又能確定這不是李景隆放水了?
如何將自己五十萬大軍很好的送給朱棣,又不讓朱允炆懷疑,這本身難道不是一件高難度的事情?
你可以說朱允炆足夠傻逼,李景隆大敗了,回去了之后,依舊還能被朱允炆重用,傻到了極限。
可你又怎知或許是朱允炆根本沒有其他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