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最初的幾代人之時,可完全沒有文官掌控軍隊的傳統,也不敢。
因為你朱允炆一旦這么做了,當天晚上或許就是你朱允炆從寢宮之中自焚之時。
那個時候的武將集團可不是朱祁鎮之后淮西勛貴幾乎死絕之時,骨頭還是有幾根的。
你會發現朱允炆不得不依舊選擇將信任票投給李景隆,而不是去相信被他囚禁府邸之中的徐達二子。
因為后者他依舊不敢賭。
那可是自家四叔的小舅子也,一旦自家四叔成功了,推翻了自己之后,那可就是國舅爺也!
別說是他,就算是老朱在世,多半也要和朱允炆一樣,將其囚禁府邸之中吧。
現實,從來不是后來者憑空想像的這啊那的。
一早不慎滿盤皆輸,只有身在局內者才最為清楚。
你這個旁觀者當然可以各種指手畫腳,因為哪怕輸了也不關你事,你又不會損失哪怕半兩銀子,自然怎么有感覺怎么來。
可在一個身在局內,事關身家性命者而言,做出一些在后來人眼中的‘糊涂事’,也才是理所當然之事。
我們作為后來者,仔細去研究的話,你就會發現朱允炆在朱棣起兵的那一刻開始,實際上倒臺的幾率已經過半了。
你以為朱允炆背后站著的是整個文官集團,可實際上并非如此,他背后站著的,實際上只有江南士紳集團而已。
他身邊的建文三傻,那一個不是江南士紳集團推出來的?
看起來建文時期,文官集團全力瘋狂膨脹,可實際上其中絕大多數權力,還不是被江南士紳集團奪走了,留給其他地區的頂多也只有些許湯湯水水而已。
特別是北方學子們就更是如此。
可以說,在朱棣舉兵的那一刻開始,整個北方基本上就沒有真心反對朱棣的。
哪怕二十四朝佞臣老孔家也不例外。
你不要以為利益這東西真就是見者有份,現實的殘酷只有真正的明白人才最清楚。
當利益需要分配之時,如何讓所有的分配者哪怕心中大恨,也只能咬牙認可?
那就是得利最大的那一個占據盡可能最多的利益!
你最好占據了九成往上!
否則,這事就沒完!
在這樣的基礎上,你只有一個被需要才拿出來晃動一下的孔夫子旗幟,還不在現場,可能分到幾兩銀子?
多半連湯湯水水都沒你份吧!
你想要得到更多,還需要選擇嗎?
你看朱棣騎兵之后,本離著北平府沒幾步路的曲阜孔家,至始至終有站出來為朱允炆說過話沒?
但凡老孔家真這么做過,朱棣后來成功了之后,私底下也一定要給老孔家各種小鞋穿。
這事哪怕我大清后來各種將明史小說化,都沒有提及分毫,就足可見其中道道了。
也將是說,朱允炆看似有著自己的基本盤,可實際上他的基本盤真就小得可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