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廷夔笑“能被哥哥你稱為過人,尤振武之能,想必不小。聽說自生火銃真的造出了,擊發點火,沒一點的耽擱”
劉廷杰點頭“是。”
劉廷夔眼睛亮了,在椅子里面坐了,問“哥,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自生火銃,京師和西安都沒有做到呢。尤振武年紀輕輕,怎么有這么大的能耐莫不是他找到了什么能工巧匠”
“對了,你一向喜歡看雜書,坤輿格致和火攻契要你可聽過”劉廷杰問。
“聽過。”劉廷夔點頭“坤輿格致是由西夷傳教士湯若望帶來,和李天經共同翻譯,獻給今上,火攻契要則是湯若望述,焦勖撰寫,哥,這兩本書在市面上極少,你問這個干什么”
“不是我問,而是尤千戶今日提到了這兩本書”
于是,劉廷杰將今日長樂堡的所見所聞,簡單講述。
劉廷夔越聽越奇,最后說道“坤輿格致說的是采礦冶煉,火攻契要說的是火器制作,這并沒有錯,不過這兩本書可沒有坩堝制作和煙囪之法,更沒有提到自生火銃,尤振武是如何悟出的這太奇了,尤振武真是奇人也。”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少年亦不可輕視啊。”
劉廷杰亦輕嘆,忽然又沉下臉“今日你雖然不回綏德,但也不可耽誤功課,即刻回后堂讀書,明年秋試,說什么你也得中一個舉人。不然不但老爺子,就是我也不能饒你”
劉廷夔只能起身離開,回到后堂,在燈下讀書,忽然書本一扔,嘆道“八股八股,我志不在此啊”
谷軥
站起身來,踱了兩步,目光看向窗外“尤振武倒真是一個奇人,有機會一定要拜訪”
第二日早上,劉廷夔離開榆林,返回綏德,他劉家是綏德世家,父親劉彝鼎
更是綏德當地的大儒,此次劉廷夔到榆林,一來是看望哥哥,二來是散心,在榆林短短兩日,他聽到了很多關于尤家少千戶尤振武的事情,尤其是昨晚臨行之前,又聽到尤振武作出了自生火銃,哥哥講述的長樂堡的情況,也讓他十分驚奇和神往,若非是老爹在家中追的急,他一定會在榆林多留兩日,然后去長樂堡一探究竟。
現在沒有辦法去長樂堡,他只能帶著書童,落寞的返家。
一路,他還是忍不住想到尤振武,想到坤輿格致和火攻契要,只恨隨身沒有攜帶,否則他一定會拿出來翻閱,看尤振武究竟是如何領悟出
榆林距離綏德一百里,一路多是平坦,若是騎馬快行,一日可到,偏偏劉廷夔騎的是青騾,速度較慢,加上他本人并不是急于回家,因此一路慢慢悠悠,中午時分,他在道邊的一間大車店歇腳,并簡單用午飯。
其時已經是七月中下旬,距離九月的大互市已經不到兩月,陜西客商正往榆林紅山堡而來,道路上車馬行人不斷,道邊的大車店是眾人的歇腳的地方,幾張桌子都坐滿了人,小二忙的停不住腳,劉廷夔坐在角落里,默默用飯喝茶,耳朵卻是豎起來,聽客商們的談論。
耳朵里聽見,除了紅山堡的貿易,客商們另一個談論的焦點就是河南的戰事,說孫傳庭孫制臺帶十萬秦兵即將出潼關,又說哪里哪里,因為強征軍糧,官民沖突
對于時事,劉廷夔是十分關心的,聽到憂慮處,忍不住輕輕嘆息。
“噠噠噠噠”
忽然馬蹄聲急促,一行車馬在道路上出現,最后在大車店的前面停了下來,看樣子,也是要在這里歇腳。
但和商客、普通行人不同,這一行人全部都是騎士,一共十幾人,后面還跟著一輛馬車,皆箭衣勁裝,挎著腰刀,簇擁著中間的三個人,為首那人寬袍大袖,方帽長須,四十歲不到,長的頗為儒雅,像是一個文士,跟在他身邊的兩個年輕人卻都穿著武人常服,腰懸寶劍,英挺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