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石加上五十天的軍存糧再加上城中百姓的存糧,以預估的人口算,可吃六個月,咬咬牙,每天定量,撐九到十月也是可能的。
糧食暫時沒有問題。
當然了,這多虧尤振武,如果不是他從秦王府求了糧,將李家的陪嫁換成糧食,又毅然決然的鼓動綏德米脂兩地的大戶撤退,榆林根本不可能有這么多糧。
“賊兵勢大,縱然我們有糧有兵,也經不起他們的長期圍困,榆林要守,非有外援不可,末將以為,應盡速聯系寧夏鎮,請官撫民總兵派兵支援,再派人聯絡河套蒙古人,許以重利,蒙古人貪財,必定答應來援,如此,我們就能多一路人馬。”劉廷杰道。
都任王家祿都點頭。顯然他們非常認同劉廷杰所說,歷史上,他們就是這么做的,但寧夏鎮自顧不暇,借來的蒙古兵也被擊潰,榆林遂成孤城,最后陷落。
身為穿越者,尤振武非常清楚的知道,劉廷杰所說,雖然合理,但卻難以實現。
但為了給眾人防守的希望,為鼓動軍心,他不能拒絕。
“寧夏官總兵,固原白總兵,臨洮牛總兵,在歸來的路上,我都曾遇見,還套了些交情,在綏德時,我已經分別給他們寫了信,請他們在闖賊大軍攻擊陜北時,支援我榆林,同樣,如果闖賊攻擊他們,我榆林軍也會相助,所以暫時就不必再派人去找他們了。向河套蒙古借兵是個好招,但劉參戎,我不同意你親自去。”尤振武道。
“為何”劉廷杰驚訝。他之所以提出,就是因為他認識河套蒙古的頭領,并自信能說服對方。
“你是大明參將,蒙古人狡詐重利,說不得會有變。再者,大戰在即,你作為一方主將,這時應該留在軍中,督軍備戰,我初為總鎮,更需要孫副鎮和你的襄助,去往河套蒙古的人選,可商議他人。”尤振武道。
為什么不讓劉廷杰去因為帶著蒙古兵返回的劉廷杰會被闖軍擊潰,劉廷杰力戰被俘,因為誓不投降,罵不絕口,被闖軍亂刀砍死。
這一世,尤振武不想讓這樣的事情發生,他本就對河套蒙古不抱什么希望,又怎么舍得搭上劉廷杰
尤振武說的真誠,劉廷杰心有感動,口中道“總鎮不知,除了我,怕沒人能說動那蘇烈。”
蘇烈,河套蒙古頭領的名字。
“你可以給他寫一封親筆信,托人帶去。”尤振武道。
劉廷杰搖頭“難,”
尤振武道“可以多許重禮。能借來蒙古兵最好,如果借不來也沒有什么,河套蒙古已經沒落多年,怕也出不了多少兵,榆林能不能堅守,關鍵還在我們自己,自助方有人助,只要我們表現的足夠強力,聲聞天下,朝廷就一定會派兵來援”說著,向都任抱拳“這只是振武的想法。一切還要請方伯大人定奪。”
都任沉思了一下“劉參將確實不宜親自去冒險。還是派他人去吧。”
都任都說話了,劉廷杰也只能作罷,說道“那我就寫信,只是,蘇烈肯不肯出兵,就不一定了。”
說完兵力,又說器械。
李承芳道“我軍火炮嚴重不足,即便把長城沿線的火炮都撤回來,也不過增加小炮十余門,遠不足以對抗闖賊的大軍,因此,必須立刻鑄炮”
孫惠顯和劉廷杰都是點頭,作為武將,他們深知大炮的威力,要堅守榆林,非有足夠的大炮不可,但大炮可不是說造就能造的
正商議間,家人來報,說王徵王老先生帶著兒子和學生,前來拜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