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中秋佳節,闔家團圓。
可惜還有很多人,因為工作、身體、意外等等很多情況,沒有辦法回去與家人一起賞月。
陳著是被動的,他實際上挺不想工作的。
鄧梔就是主動的,她回老家就得被迫相親,所以寧愿留下來加班,耳邊還清凈一點。
早上,鄧梔還是像往常一樣到了報社辦公室。
除了值班的同事,來來往往都沒幾個人,整層樓都顯得沒那么擁擠。
“鄧編,放假還來這么早啊。”
偶爾也有同事打個招呼,鄧梔是整個報社最年輕的欄目主編,對應到地方行政系統已經算是“副處”了。
“今天路上都沒幾輛車,不怎么塞。”
鄧梔一邊喝著牛奶,一邊隨手翻著今天的早報。
垂下的發絲間隙里,耳垂圓潤如捻熟的珍珠,但是卻見不到熟悉的藍色耳釘。
看來她也是發現丟了一只,索性直接都不戴了。
可是看了一會,鄧梔察覺到有些不對勁。
昨天定好的排版內容,怎么今天發行以后,內容好像被調整了。
“我記得這篇關于醫療愛心的報道,原來在b2版的啊,怎么被放到b3了?”
鄧梔手上翻頁的動作越來越快,也愈發確定排版被調整過。
一般情況下,早報的印刷時間都是在凌晨兩點左右,五點之前完成,六點左右最早的一批已經到達報亭了。
所以大多數時候,確定了的內容就不會改動,如果有所調整,一般都是特大新聞或者有政治力量干預。
突然,鄧梔愣住了。
因為在b1版面的顯眼位置,她看到了一則《聲明》,一字一句讀完后,正在細細的消化內容。
走廊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本應該放假在家的報社總編林云起也回辦公室了。
他拎著公文包,神色匆匆,目光嚴肅,抬頭看見了座位上的鄧梔,表情這才稍緩。
“小鄧,還好你在。”
林云起來不及多說,直接吩咐道:“臨時接到消息,上午朱書記要去慰問一家電子廠,由你帶隊負責,我在這邊負責稿件照片的審核。”
領導過節慰問普通工人,這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作為媒體記者都已經習慣了,隨便就能捏出一篇通稿:
值此中秋佳節來臨之際,朱書記赴本市企業開展“情系一線·共慶中秋”慰問活動,通過參觀生產線、召開員工座談會、發放慰問禮品等形式,向堅守崗位的工人致以節日問候,把黨委政府的關懷送到心坎上。
不過,朱書記可是市黨委的一把手,他要親自慰問的企業,到底是廣州的哪家巨頭公司呢?
“溯回電子制造廠。”
林云起看著鄧梔,感慨萬千的說道:“就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溯回,陳總又攪動風云了,連朱書記都要給他的小破廠站臺。”
朱書記是副省級領導,他這個級別不會隨意挑一家企業進行節日慰問的。
只有兩種。
一種就是為地方財政做出巨大貢獻的納稅大戶。
另一種就是意義非凡,【慰問】不是目的,為了向世人傳遞出特殊信號。
比如說,來自政府方面的堅定支持。
……
“慰問”倒是和平時沒什么兩樣,流程都是一樣的,負責接待的是一個叫王有慶的人。
看著五大三粗不像是從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程師,不過迎來送往很在行,始終落后于朱書記一兩步位置。
走在廠區里的鄧梔逐漸發現,溯回電子制造廠也不是什么“小破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