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種“
劉軒將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列舉了一下,徐川安靜的聽著,等說完,他抬頭道“能和我說說第四種和第五種伴星的詳細情況嗎”
“嗯,沒問題。”
劉軒點了點頭,接著道“人類第一次精確的觀察到參宿四這顆恒星的時候實在大型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的出現的時候,距今也就是不到五十年的時間。”
“而五十年前,參數四就已經進入晚年很久了。”
“一顆恒星在進入晚年的時候會不斷膨脹,就拿我們的太陽來說。”
“當太陽進入晚年的時候,中心區的氫會大部分都反應完,而熱核反應的速率會立即劇減,與此同時,中心區的引力與輻射壓的平衡被打破,引力占據了上風。”
“這時中心核開始收縮,并逐漸變熱、變稠密,同時外層得到核心收縮釋放的能量劇烈膨脹,變成了紅巨星。”
“與此同時,太陽的外殼會不斷向外膨脹,而核心會向內壓縮變成,最終在晚年變成一顆紅巨星并且把外層拋射出去形成行星狀星云。”
“按照計算,太陽晚年時會擴散到地球邊界左右,在這一過程中,它會吞噬掉周邊所有的物質,如水星、金星、地球等。”
“參宿四目前就正處于這一階段,它的表層,也就是氫包層一直在不斷向外擴散,體積和直徑也在不斷增大。”
“在這一階段,參宿四的附近假如還有一顆其他恒星,且在被吞噬過程中沒有毀滅的話,它會跌入到參宿四的氫包層里面。”
“如果它本身的質量和公轉速度能對抗核心的引力的話,會在氫包層里面圍繞核心旋轉,進而形成一種較為獨特的雙星系統,即小恒星變成類行星,圍繞著主恒星旋轉。”
“這或許能解釋為什么你計算出來的直徑會有兩個,可能有一些觀測數值實際來源于這顆小恒星。”
“但是這種說法比較,嗯,只能說目前的天文學界并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它,它也只是以前天文界的其他研究人員針對參宿四不尋常的天體活動做出的一個假設而已。”
“至于行星,則與伴星恒星的情況類似,都是被吞噬掉的,但存在一顆行星的概率比較小,因為它們沒有那么強的引力對抗恒星風,最終都會跌入到參宿四的核心里面去。”
“所以存在一顆行星的概率基本可以排除。”
劉軒大致解釋了一下所謂的雙星系統,雖然雙星系統在宇宙中很常見,但他并不怎么看好這一假設。
因為距離以及恒星的形成原因。
單星系統的形成比較簡單,就是宇宙中的物質塵埃和一些氣體經過時間積累,形成了一個聚集點,最終在重力作用下聚集成恒星。
而雙恒星,則是宇宙某個地方的塵埃和物質較多,并且分布廣泛,那就有可能形成兩個聚集點,也就是兩個吸積盤,最終在漫長的時間下形成了兩顆恒星。
如果兩顆恒星的質量和恒星之間的距離足夠,那么就可以形成一個穩定的雙星系統,銀河系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星系都是雙恒星的。
但是參宿四并不具備這個條件。
因為距離太短了。
哪怕是它的大小放到太陽系中,邊界足夠吞噬掉木星,但放到宇宙尺度上來說,如果有兩顆恒星擠在這一范圍的話,這和挨著沒啥區別。
但在恒星形成的階段,引力坍縮會清空周邊的一切物體。
像參宿四這樣的大質量恒星,在形成后就會吃光周邊所有的原料。
即便是附近依舊有足夠的原料形成了一顆小型恒星,也會因為巨大引力的影響逐漸跌落到參宿四里面去,最終消失不見。
要知道這次計算出來的直徑,是一個大到足足有八百九十倍太陽直徑的參宿四,而另一個則只有六十七倍太陽直徑未知星體,兩者相差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