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其實也一樣,如今這行業其實相當冷門,工資福利哪怕進了各大高校或者研究站之類的地方其實也一般。
而且還經常要到荒山野嶺中去觀測各種數據,夏天被蚊子咬死,冬天在外面吹冷風被凍死,吃不好睡不好的,苦逼僅次于干地質勘探,沒點愛真不一定干得下去。
另一方面則是科研人員也是人,也有家庭和生活,能掌握一種新技能,可以給他們帶來更高的工資和獎金,有機會掌握自然不會放過。
講解xueyberry定理精確計算天體信息的方法徐川并不介意。
但這些東西對于天文站的這些科研人員來說的確過于深奧。
即便是數學界的數學家,想要接受這些東西的難度都很大,短時間內壓根就學不會。
所以即便是他講,也只是簡單的聊了一些膚淺的東西,
沒辦法,稍微深入一點,這些研究員就一臉迷茫了。
至于以后天文學家如果利用xueyberry定理精確的計算宇宙中天體的信息,那是以后的事情。
計算中心,眾人聊了一會后也就散去了,畢竟現在已經凌晨兩點多了。
有些去做觀測研究,有些則去睡覺,至于徐川和南大的幾位博士生師兄,則在整理著這次科研實驗的觀測數據,為后續的論文發布和新聞發布做準備。
這次他們可以說搞了個大的出來了,不好好震驚一下天文界怎么對得起這些天的忙碌。
而且天文界的成果發表,和數學界的成果發表是有一些區別的。
數學界的成果,上至世界級的數學猜想,七大千禧年難題,下至研究生博士生的論文,一般大家都喜歡先將其公開扔到預印本服務器上。
比如arxiv、biorxiv、cherxiv、thenoer這些預印本網站。
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防止被抄襲。
一個好的研究成果先在預印本服務器上發出來,這樣可以在漫長的投稿過程中防止一些學術不端的編輯、審核者以及其他人竊取你的研究成果。
另一方面則是能讓別人能看到你的論文,擴大論文的影響力。
也可以讓文章能早點被別的學者引用,很多nature和sce的文章都會這樣做。
這一點,在學術界已經成為默認的共識了。
至少在徐川熟悉的數學界、物理界、材料界這三大塊是這樣做的。
畢竟你要知道傳統期刊論文審稿周期和發表周期平均在30天以上,有的甚至需要數年時間。
如果在此期間,作者選擇不公布論文結果,在此領域的研究進展就顯得“落伍”了,而預印本公開交流的方式則讓學術交流更加順暢,某些熱點領域才能迅速發展起來。
此外,一些純粹為了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這類稿子一般不太可能被正式期刊接收,但預印本服務器卻會接收,了一個發布平臺。
所以數學界一般都會先將成果公開,然后再走審核流程。
徐川之前的弱eyberry猜想的證明過程就是這樣干的,先丟到了arxiv上,然后再投給數學新進展的。
至于eyberry猜想的全面過程倒是沒有,因為在普林斯頓的數學發布會上公開證明,也就不用擔心這方面的問題了。
而天文學界這邊的情況比較復雜,不過大致根據望遠鏡的類型分兩類。
一類是通望遠鏡,一類是專用望遠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