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過要想從未知中壓中諾貝爾獎的難題可太高了,比彩票中頭獎都難。
一方面是因為一份全新的理論,或者說對某一顆粒子的預測,如果想要被被物理學界接受的話,至少你的理論得在邏輯上自治,得站的住腳,不能被人推翻。
就像是愛德華威騰弄出來的弦理論和理論一樣,要證實它遙遙無期,或許需要兩個世紀、三個世紀甚至更遠的時間。
但同樣的,要證偽的話,從目前的物理學界來說,并沒有人能夠推翻弦理論和理論。
因為它的確做到了邏輯自洽,且理論存在。
從這方面來說,難度可謂是相當大了。
因為你不僅要懂這顆粒子,還要懂各種其他的物理學。比如相對論、牛頓力學、電磁學、量子力學等等。
而且還不能是一知半解的那種懂,得是相當深入了解的懂。
否則被其他的大老一看你的論文和理論,唰的一下就給你指出漏洞或者問題了。
所以絕大部分押寶的人,基本都失敗了。
在物理學界的歷史長河中,也僅有那么一兩個幸運而已。
比如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他是法國的理論物理學家,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
德布羅意一開始并不是學物理的,他是一個富二代闊家大少,學的是歷史。
后面因為家族關系上了個好大學,跟了個好導師,又湊巧發了篇半猜半學術的畢業論文被愛因斯坦注意到了,引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結果最后物理學界發現他猜對了,然后這位大老就順手收了個諾貝爾獎。
當然,在學術生涯后期,德布羅意本人的物理水平并不低。
哪怕他一開始并不是學物理的,但后在進入物理學界后,依舊以極快的速度補齊了物理方面的學識。
不過他在大學期間提出的“物質波”概念,的確是半猜半蒙的,這幸運可以說是天之子了。
而相對德布羅意來說,在物理學界的歷史中,做出各種著名理論并證實正確的,基本都是對物理鉆研極深的物理學家。
比如愛因斯坦,比如波爾,比如普朗克等等。
因為沒有渾厚的物理學知識打底,根本就不可能做出什么正確的理論和判斷。
在數學物理等理科領域,即便是偶爾出現一些氣運之子,但終究還是要靠真實力說話的。
而對于惰性中微子的剩余數據預測、暗物質的性質與數據預測這些東西,徐川自然也不會錯過。
早在當初分析出3siga置信度的惰性中微子跡象時,他就已經對惰性中微子的剩余未觀測出數據進行了預測與公布。
畢竟這本身就是他自己在未來的成果,沒必要讓其他人拿走。
甚至如今arxiv預印本網站上的理論,有很多都是以他之前公布出去的預測理論為基礎建立的。
畢竟在很多人眼中,與其自己耗盡心思去做一些不知道是否能成功的理論,還不如跟著這位大老的背影走。
大老的理論肯定比自己的靠譜,再在上面進行一些拓展和擴充,就相當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了。
成功率肯定比自己瞎蒙要更多。
對于這些投機取巧者,徐川也沒太在意。
他重生前對暗物質的研究和觀測才起步沒多久而已,后面到底有什么東西,他都不知道,更別提其他人了。
如果這能被他們蒙到,也算是運氣了。
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