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規模的鋪設核電站,安全等方面同樣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所以投資研發核聚變技術,是必須的。
而那位徐院士可能也在擔心這方面的問題,擔心既然核廢料的問題已經解決了,國家對于核聚變的需求可能就不是那么急迫了,還特意在信件中將核聚變與核裂變放在一起對比了。
老實說,可控核聚變是必須要搞的,特別是在如今取的領先優勢的情況下,華國沒道理不繼續保持領先。
但不得不說的是,搞這玩意真的是一個無底黑洞啊。
一封信,整整兩百億的資金,而且還只是第二階段的投資,后續還有幾個階段,誰也不知道。
而且按照那位徐院士用錢的方式,老實說這兩百億能不能撐過一年,在秦安國看來都很值得懷疑。
畢竟從棲霞山可控核聚變工程立項到現在,時間也只不過是一年多還不到一年半,而這一年半,第一批的160億資金就已經見底了。
這還是還有不少的項目,如asdex裝置的購買,高溫超導材料的購買這些都是分期付款或者干脆沒付的情況下。
如果要全部付齊,恐怕兩百億的資金直接就沒了。
當然,收獲也是巨大的,四十五分鐘的高密度等離子體運行,直接將原本大家還在秒級的記錄直接推進了一個數量級。
原本他們還在和歐洲、米國那些西方國家拉扯,現在直接就碾壓了。
不得不說,這的確很爽
雖然前些天日耳曼那邊同樣也做出了半個小時的彷星器運行,但實際上,內行人都知道這和破曉聚變裝置的四十五分鐘相差極大。
不僅僅是時間,還有聚變溫度。
破曉聚變裝置的運行溫度可是12億攝氏度,而螺旋石7x的運行溫度僅僅只有不到三千萬攝氏度,甚至可以說得上只是一個零頭。
但話又說回來,這錢花的速度,是真的讓人心疼啊。
華國經濟體量的確龐大,但花錢的地方也多啊。
一年至少兩百億保底級別的投資,還是單一的一個項目,別說華國了,就是米國或者整個歐盟都扛不住幾年。
拋開那些國際和行業對可控核聚變技術的預測,就按照他對可控核聚變的了解來說,二十年的時間,能成功的研發出這項技術就可以說是極短的了。
一年兩百億,二十年就是四千億。
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畢竟可控核聚變這項技術,前期的投入遠沒有后期大。
特別是開啟真正的氘氚實驗聚變后,每一次的實驗運行都會對第一壁材料和聚變裝置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而更換這些損壞的東西一次下來恐怕就得幾個億,甚至更多。
按照他的估測,二十年的時間下來,搞不好花上個萬億都是可能的。
當然,若是真的能解決可控核聚變。
那這項投資也絕對是收獲最大的。
可控核聚變能創造的價值,都不知道是多少個萬億了。
s:昨天的章節,然后進小黑屋了ˋ°、°,有點久沒遇到這事了,昨天突然關進去,一時半會沒反應過來。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