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等離子體湍流進行高密度壓縮實驗來說,溫度越高,實驗越難進行。
第一次的壓縮實驗,將腔室中的溫度維持在三千萬度就足夠了。
而且溫度越高,萬一實驗出現意外,等離子體爆發造成的破壞也就越大,所以實驗溫度不需要高。
伴隨著溫度的穩定,被束縛在磁場中的氦三與氫模擬等離子體如同一層薄如蟬翼的淡藍色極光,在反應室內安靜地流淌著。
而隨著外場線圈的微調,原本穩定的約數磁場迅速展開了新一輪的變化。
如果有人能夠用肉眼直視反應堆腔室中的場景,就能看到那一層薄如蟬翼的淡藍色極光,正在伴隨著外場線圈的調整而進行壓縮。
而每壓縮一分,那淡藍色極光顏色便濃郁一分。
這是隨著等離子體壓縮的進行,其原子碰撞率和溫度亦進一步的提升而反饋出來的表象。
報告,原子碰撞率已抵達預期臨界點的百分之七十五
伴隨著時間的一點點流逝,在眾人緊張而又期待的神色中,一道匯報聲在總控制室中響起。
聽到聲音,梁曲迅速做出了反應,指揮著工作人員對聚變設備進行了調整,徐川亦跟著抬頭看向了監控數據的大屏幕。
上面記錄著華星聚變裝置的實時數據,從數據來看,高溫等離子體的壓縮,快要到極限了。
對于等離子體湍流的控制來說,即便是使用了高溫銅碳銀復合超導材料,外場線圈的約束力,也是有限制的。
如果是大型的托卡馬克聚變裝置,還能通過混合型磁體來進行提升,但小型化的聚變堆,本身的體積就有限制,不可能應用混合型磁體來進行臨界磁場的增強。
盯著屏幕上的數據,徐川深吸了口氣。
今天的測試,到這里已經可以說是完滿的結束了,剩下的,就看等離子體湍流進行高密度壓縮的實驗數據,是否足夠支撐他的理論計算了
伴隨著指令,首次進行試運行的華星聚變裝置開始緩緩停止工作。
icr天線的功率降低,反應堆腔室中的等離子體溫度也隨著降低。
當氫氦這些模擬實驗的粒子從等離子體態重新回歸常態時,腔室中的偏濾器亦開始工作,將殘留的原料排放出去。
與此同時,研究所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迅速展開了對聚變裝置的檢查,以及對實驗數據的分析工作。
而徐川則借著這份時間,繼續完善著完善著磁鐵繞組和永磁體塊的設計。
兩天的時間,匆匆而過,在超算中心的輔助下,這次實驗的數據終于完整的解析了出來。
“徐院士仿星器運行的解析數據出來了”
辦公室外,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梁曲手中捏著一份打印好的資料滿臉的興奮和激動推開門。
聽到這句話,徐川將手中的圓珠筆直接丟到了桌上,快速的站了起來“情況如何我看看”
由不得他不關心,這一次的實驗數據,對于小型化聚變裝置的實現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