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次航行就需要更換一次隔熱瓦,這個數據和設計預期可完全沒法比。
在設計中,星海號上的隔熱材料是可以長期反復使用的,即便是有問題,應該也只是部分問題而已。
但現在,這個使用壽命急劇縮短了很大部分。
盡管對比起米國的航天飛機軌道器來說,平均1012次航飛周期更換隔熱瓦的數據已經相當優秀了。
畢竟無論是米國還是前紅蘇的航天飛機軌道器,每次發射著陸后,隔熱瓦基本都得全部更換。
但對于星海號來說,這份數據,卻沒能夠達到預期。
皺著眉頭,徐川翻閱了一下手中的報告文件,找到了星海號航天飛機返航時的數據。
從速度圖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返航時,星海號最高時的速度達到了2746馬赫。
換算一下,差不多達到了95千米每秒的速度,都快接近第二宇宙速度了。
如果是在天氣良好的晴天,無云的地面上,星海號以這個速度飛過,哪怕是在寬視距中,人眼都很難捕捉到畫面。
頂多就是看到一個黑點刷的一下就從天空中過去了。
哪怕這僅僅是在返回大氣層之初時的巔峰速度,后續很快就會降下來,但如此高的返航速度,產生的熱障效應對于航天飛機來說依舊是個極大的壓力。
盡管在設計之初就考慮過相關的情況,也做出了一定的減緩措施和手段,但很顯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依舊超出了預期的閾值。
當然,1012次航飛更換一次航天飛機外部的隔熱瓦,對于一架航天飛機來說,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尤其是星海號外部的隔熱瓦絕大部分都可以做成標準件的情況下,造價更是比傳統的航天飛機要低很多。
從成本這些方面來考慮,這些并不是不能接受的。
但拋開成本以外,徐川還需要考慮另外一個點,那就是安全性
過高的熱障效應對于航天飛機,尤其是對于外部的隔熱材料來說,是個極大的壓力。
過高的摩擦溫度,可能會造成隔熱瓦等材料的脫落,從而對航天飛機造成極大的損傷,嚴重的話,重復出現航天飛機爆炸解體一類的事故并不是不可能的。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的原因是隔熱瓦損壞,熱氣流燒穿了鋁制機身,導致爆炸。
而且這也不是航天飛機第一次出現隔熱瓦損壞了。
1988年的時候,亞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就發生了可以說一模一樣的事故。
不過慶幸的事,它最終安全返航了。因為脫落的隔熱瓦下面正好是一個不銹鋼天線,它的耐熱強度遠高于鋁合金。
而對于徐川來說,隔熱瓦損壞或脫落造成的航天飛機安全性問題,是他無論如何都需要避免和完美的。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