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詳細的檢查首次航行后星海號的整體情況,航天基地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在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老牌航天集團的支持下,差不多將整架航天飛機大卸八塊了。
雖然并沒有拆成一個個的零部件,但以每一個系統為核心,比如小型可控核聚變反應堆、空天發動機、空氣壓縮機等等為核心部件的設備全都進行了模塊化的拆卸。
而后,這些零部件迅速的經過了相關工作小組和原生產廠商的檢測,以進行驗證在首次航行中這些零部件有沒有出現問題。
可以說就差沒將它拆成一顆顆的螺絲釘檢查一次再重新組裝起來了。
當然,這種程度的檢查維修,也能最大程度的確保星海號的安全。
他們的時間很緊,后續大概只會再進行數次無人航飛載人航天近地軌道測試,如果在這數次航飛實驗中,星海號表現完美的話,差不多就要開啟載人登月了。
沒辦法,星海號的上次航飛,極大的刺激到了米國和nasa宇航局的神經。
原本按照預期nasa可能在今年下半年才會開啟的載人航天登月工程,而現在,有準確的情報消息稱,nasa宇航局加快了阿爾忒彌斯計劃的腳步,將在兩個月后正式將載人飛船送往月球,重返月球。
兩個月的時間,對于他們來說,是一個相當緊湊的區域。
星海號已經完成了首航,后續經過不斷的測試和檢測工作后,完成載人登月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但整體上來說,相對比預期規劃而言,這份時間還是相當緊張的。
畢竟載人航天活動是一件相當前沿的工作,有單獨完成載人航天活動能力,能能自主發射載人航天器的,哪怕是僅僅是的將人送到近地軌道上,也只有米國、沙俄和華國三個國家。
而前往載人登月,目前更是只有米國一個國家做到過。
對于華國而言,盡管有過登月的記錄,前后三次都將嫦娥號探測器送上過月球。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載人登月這一塊,并沒有經驗。
而這些,都是需要充沛的時間來進行準備工作的。
送走了翁筠宗,徐川拾起了桌上的數據分析報告,重新翻閱了起來。
如果說機翼的設計和航天飛機的穩定性工作航天研究所可以自行完成的話,那星海號返回時產生的熱障效應,目前的星海研究院,乃至整個航天集團大概都找不到足夠的優化或解決辦法。
畢竟能找到的話,翁筠宗絕對會匯報上來。
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在航天領域上的實力不夠。而是這一個熱障難題,放到全世界目前都沒有被解決。
包括被稱為第一航天大國的米國,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其難度可想而知。
雖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并不是一個迫在眉睫需要立刻就解決的麻煩,但它潛在的危險性,卻讓人無法忽視。
至少,對于徐川而言,找到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還是很有必要的。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的過去,星海研究院航天基地中。
在優化和解決掉了第一次航飛中帶來的那些可以完成的小麻煩后,星海號數度進行了無人航飛實驗,每一次都相當的成功,也為華國的航天領域積攢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和數據。
首航后的后續航飛實驗,徐川就沒親自主導了,將其交給了航天研究所的翁筠宗進行。
他一直都認為,一個國家,一個種族,一個文明的前進,靠一個人的力量是支撐不起來的。這也是他一直都保持著南大教授職稱,但凡有時間,基本都會過去上課和指導學生的原因。
而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和航天航空領域也一樣,在相關的重大問題解決后,后續的發展,他都交給了其他人員來進行,培養他們在這些領域的才能。
今天,則是最后一次的無人航飛,補充最后的測試和實驗后,并將在廣袤的外太空中,進行深空加速測試,以驗證相關的模擬數據。
伴隨著一聲啟航的指令,拖曳紅紫色的尾焰再次朝著那片星海駛去。
相對比首航的測試來說,這一次星海號差不多是直奔外太空而去的,航飛的時間會短上不少,不過即便是這樣,它也需要足夠的時間來攀爬重力井。
這是電推進系統不足的地方,相對比傳統化學燃料推進的爆發力來說,它更適合長遠的續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