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高功率微波和電磁輻射的攻擊測試并未進行多久的時間,短短十分鐘,就足夠看到效果了。
很快,相關的實驗數據通過打印機打印了出來,送到了徐川和歐陽振的手中。
從打印出來的報告上,可以清晰的看到,輸出的高功率微波峰值功率是102。
這個級別的微波波束強度已經相當的驚人了。
要知道,當微波束強度達到0.011,就可使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c3i)系統,以及武器系統設備中的電子元器件及小型計算機系統的芯片受
到干擾、失效。
2003年的時候,米國研發出來的高功率微波武器,其強度就在3.2。首次使用戰斧巡航導彈搭載高強度微波武器,可謂是徹底摧毀小伊同學的防空系統。
而當10100的強微波波束照射目標時,它照射到目標輻射形成的電磁場可以在金屬的表面產生感應電流,使電子元器件功能紊亂、產生誤碼、中斷數據或中斷信息傳輸,抹掉計算機存儲的信息。
雖然經過了二十年的發展,高功率微波武器的強度已經更上一層樓上,但要突破10的強度,依舊只有極少的國家能做到的。
當然,這里指的是類似于這次實驗的"長時間"微波攻擊,而不是那種磁暴壓縮發生器制成的炸彈。
后者是通過炸藥產生的沖擊波和巨大壓力使得外部預先安置好的線圈磁場急劇壓縮,并且使它里面的電流強度在極短的時間內達到極高的數字來制造的。
比如波音公司研發的一種"微波炸彈"只有筆記本電腦大小,但是在爆炸的時候可產生高達十吉赫、頻率超過二十甚至是三十吉赫的微波脈沖。
這種瞬間微波脈沖的殺傷力更大,但比起目前主流研發的微波武器更容易被攔截。
因為它只有在爆開的那一瞬間才能產生殺傷效果,且持續時間相對較短。
目前來說,主流的研發的路線都是走可定向發射微波、射脈沖電磁波方向的,甚至有不少的國家將它集成到了導彈上,在突防的同時對范圍內敵人的電子設備進行提前癱瘓。
而且相對比殺傷力來說,高功率微波武器的應用領域是針對雷達系統、通信系統、計算機和制導系統、電子元器件這些來的。
相對比傳統殺傷性武器來說,微波武器屬于更偏向軟殺傷性一些,主要針對機械設備。
當然,針對生物的也有,但相對而言需要的功率密度會更高一些,從技術難度上來說也要求會更高。
「輝光板內等離子體態穩定!」
「磁極化子電磁護盾生成器工作穩定!」
「測試裝置感應到微波強度為0.01452」
實驗室中,聽著研究人員的匯報,看著手中的實驗數據,跟著歐陽振一起過來的海軍裝備處的專家明承弼院士忍不住咽了口唾沫,終是忍不住詢問道:
「你們.是怎么做到的?為什么輝光管中等離子體會如此穩定的維持住?」
10強度的高功率微波,在經過這一套實驗裝置的過濾,或者說屏蔽后直接降低到了0.01452,接近百倍的削弱,這簡直是難以想象的。而更讓他難以想象的是輝光管中的惰性等離子體態的穩定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