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也是嗎?堂堂華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不也同樣親自帶隊過來了?”
兩人互相打了個招呼,哈哈笑著伸手緊緊握了握,又拍了拍對方的肩膀和后背。
王怡芳笑著開口道:“這可是crhpc的測試啊,不得不來也不能錯過啊。”
微微頓了頓,他接著感慨道:“徘徊了十幾年的時間,咱們也終于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對撞機了。當年我怎么推都沒有推動的工作,徐院士輕輕松松的就完成了啊。”
當年就國內是否應該修建大型強粒子對撞機一事,他和楊振寜可謂是‘華山論劍’的兩大焦點核心人物。
在那場持續良久的拉鋸戰中,以他為首的物理派系主張修建強粒子對撞機,覺得這是國家在高能物理領域領先國際的一個難得機遇。
因為造大型對撞機可以使我國在相關技術領域領先國際,使一些重要產品實現國產化并走到世界最前沿,并形成一個國際科學與技術中心引進吸收國外的智力資源,可以培養幾千名物質科學及相關技術的頂尖人才。
而那位楊老先生則強烈反對,他認為這筆巨資應該更多地用于提升祖國的基礎科研能力和教育,培養年輕一代科學家。
雙方各持己見,展開了一場拉鋸戰。
在此問題上,高能物理領域內的反對方人數不多,或說公開表態的人不多,但其代表人物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楊振寜老先生。
而支持者則更多,國內高能物理領域的大部分人都表示支持,就連國際高能物理領域也有不少人支持。
這場持續了良久的拉鋸戰,最終在楊振寜的影響下,建造對撞機的提案被否決。
而如今,十幾年的時間過去,這一項目卻在另一位學者的提議下輕輕松松的就通過了。
甚至可以說上面都沒有在科學院和物理學界召開專門的會議,直接內部就拍板上馬了,這不由的讓他很是感慨。
大廳中,高原寧笑了笑,說道:“現在也正好不是嗎?”
他當初也屬于支持對撞機修建的,只不過支持的意見并沒有王怡芳這么強烈而已,屬于沒有也能接受,但有更好的那一派。
畢竟那時候國內的經濟也的確需要發展。
而且,說實話,那時候修建,國內的技術也完全比不上現在,修建的對撞機在性能上恐怕連現在的crhpc的零頭都達不到。
畢竟那時候一沒有那位研發的超導材料,二不是的會員國,并沒有從那邊獲取到大量與對撞機相關的技術。
以國內的技術儲備,造肯定是能造的,但是造出來的性能到底如何,的確有待思考。
此外,更關鍵的一點是,那時候的確沒有超出標準模型的跡象出現。
而標準型中最后一個重要板塊‘希格斯粒子’已經被lhc發現補上,耗費巨大的資金修建對撞機,是否能有重大的成果同樣是件無法確定的事情。
所以他才會說現在修正好。
無論是從經濟發展,還是物理學的突破,都是最合適的時候。
王怡芳回過神來,笑著道:“不說這個了,明天第一次的對撞實驗就要啟動了,咱們還是先做好準備吧。”
高原寧笑著點了點頭,道:“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