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室中,看出了徐川臉上的疑惑,劉嘉欣輕聲解釋道。
「這些論文學術權重的排名,是從多方面來權衡的。」
「比如引文次數、是否經過了同行評審、學術獎項和榮譽、實際應用和政策影響、學術界與公眾的關注等等。」
「不同領域的論文,判斷的標準都不同。」
這一解釋,徐川就恍然明白了過來,知道強電統一理論的排名為什么在這個ai學術智能小助手的排行中只在第九了。
判斷一篇學術論文的重要性,是需要綜合考慮的。
比如引文次數。
這是衡量論文影響力的核心指標之一,它反映了論文被其他研究者引用的頻率。
而一篇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通常意味著其研究成果對學術界的影響力越大。
這方面的數據可以通過學術數據庫如ebofsce、sp等等來追蹤和計算。
再比如同行評審。
對于學術界來說,一篇論文是否經過了同行評審,也是尤為重要的一部分。
這是一種質量控制機制,通過領域內的專家對論文進行評價,以確保研究的質量和貢獻。
盡管同行評議的結果不直接反映論文的影響力,但它是評價論文學術價值和可信度的重要環節。
所以綜合考慮之下,強電統一理論排在第九,已經不低了。
甚至可以說在這個ai小助手的算法中,已經相當的看重。
畢竟他的強電統一理論雖然有召開過學術報告會,但也沒有刊登在學術期刊上,更沒有完全得到驗證。
crhpc機構那邊現在都還在不斷的用環形超強粒子對撞機驗證強電統一理論中的其他預言常數呢。
理論距離真理,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這種情況下,這個ai小助手,能將強電統一理論排在第九,已經是相當的不錯了。
當然,這也有可能是考慮了強電統一理論的知名度、影響力、影響因子等等因素給出的排名。
畢竟這篇論文雖然還未完全得到驗證,但名聲和影響力可是真的不低。
......
通過各種方式測試了一下這款ai學術小助手后,徐川滿意的點了點頭。
很不錯的一款學術型智能助手,從各方面來說都相當的不錯,無論是對于論文重要性的判斷、整理、解讀、評估,還是對于論文手稿的錄入、排版、語法檢查等功能都相當的優秀。
當然,缺點也是有的。
因為編寫出來的時間并不長,各方面的性能還需要進行大量的調教。
思忖了一下,徐川開口道:「或許可以做一個app出來,公開對外發布,用于盈利和智能調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