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監控中心,看著屏幕上的銀黑色航天飛機,比爾·尼爾森局長在操控臺前調整了一下后,屏幕上的畫面切換到nasa的研發中心。
在寬敞高大的廠房中,有一枚體型龐大,完全不遜色于spacex公司的重型獵鷹火箭的運載火箭正在組裝建造中。
看著眼前這枚新研發的運載火箭,比爾尼爾森眼神中帶著自信,淡淡的開口道:
「"脈沖等離子體火箭"技術的研發很順利,我們已經順利的研發出脈沖等離子體引擎,測試效果比理論上更加的優秀!」
「我想,要不多久我們就能重新在航天領域拿回我們的榮耀了。」
"脈沖等離子體火箭",是"nasa創新先進概念"計劃的某一項技術。
而這個計劃是一個為資助空間研究和探索新概念而開展的項目。
由nasa宇航局在2011的時候正式提出來,兩年后的2013年,該計劃正式通過了米國國會的審核,進入了正式發展、資金扶持的階段。
雖然說由于當時在航天領域沒有任何的對手,再加上這項計劃耗資巨大因此被米國擱置,僅僅投入了相對較少的資金以供nasa進行研究外,就沒有了其他的行動。
但在這一項規劃中,有不少在今天看起來都相當"科幻"的技術和想法。
比如在月球背面的月球隕石坑中建立一個大型射電望遠鏡;
比如"星導航",一種基于星光相對論攝動的自主航天器導航系統;
亦或者nasa宇航局如今正在全力研發的脈沖等離子體火箭技術等等。
這些技術在過往十年的時間中投入并不大,基本分攤到米國各個航天企業中,由各個航天科技企業進行研究,而后nasa進行招標。
畢竟那時候的米國并不著急。
但伴隨著華國在航天領域的發展和崛起,尤其是當星海號航天飛機正式登月后,米國迫切需要在航天領域重振國民信心以及擁有足夠在航天領域對抗的實力。
無論是nasa宇航局,還是國會的老爺們,都只能迫于無奈選擇正式啟動"nasa創新先進概念"計劃中的部分可行技術,以解眼前的燃眉之急。
"脈沖等離子體火箭"技術就是這項計劃中儲備技術之一。
一方面是相比其他的技術來說,這項技術更加的完善一些。
它的理論在上個世紀就已經完成了,曾經無論是紅蘇還是米國,都曾制造過類似的推進器。
簡單的來說,最為傳統的脈沖等離子體火箭,其實就是在把微型核彈扔到宇宙飛船后面,當它們離開時就會爆炸,這些爆炸產生的力量推動飛船前進。
這聽起來很瘋狂,但它確實有效。
比如1958年的時候,米國的獵戶座計劃在圣地亞哥的通用原子公司誕生。
這家公司由弗雷德里克·德霍夫曼創立,旨在開發商業核反應堆,現在是國防巨頭通用動力公司的子公司。
而當時的獵戶座計劃就是一項旨在直接地以探測器后方一連串的原子彈爆炸來驅動(核脈沖推進)的航天器研究計劃。
那位提出了大名鼎鼎"戴森球"構想的弗里曼·戴森教授,就是獵戶座計劃的主力研發人員之一。
與傳統化學發射火箭相對比,核脈沖推進的航天器具有更高的推力和比沖。
但遺憾的是,受限于當時人們對于"核彈"這種武器的固有
印象,再加上1963年開始簽署的禁止核試驗條約,以及nasa推出的太空競爭"無核"方案等等各方面的原因。
核脈沖推進的航天器最終落幕在當時的冷戰和太空競賽中。
而如今,時間過去了大半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