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店中隨便吃了個晚餐后,徐川沖了個冷水澡,擦干凈頭發坐在書桌前,翻閱著筆記本電腦。
忙完了crhpc對撞機和航天這邊的工作,趁著來京城這邊開會有時間,正好可以了解一下學術界前沿的那些進步和科技發展的信息。
當然,他主要關注的重點還是數學和物理兩大領域。
而進入24年后,數學界最讓人關注的自然是一年一度的阿貝爾獎了。
而今年的阿貝爾獎頒發給了法國的數學家米歇爾·塔拉格蘭教授。
用以表彰他在概率論和泛函分析方面的開創性貢獻,以及在數學物理和統計學方面的杰出應用。
看著新聞上的照片和獎章,徐川眼眸中流出了一抹羨慕。
雖然說阿貝爾獎他肯定是穩拿的,但恐怕還要再等個至少二三十年的時間了。
因為這一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連獎金數額都和諾獎幾乎一樣的獎項,幾乎只頒發給六十歲以上的數學家。
這是一項具有終身成就性質的獎。
以他的年齡,目前還達不到挪威科學評選的標準,就算是會對于頂尖的數學家做出一些退讓,他要拿到這枚獎章,恐怕也要到四十五歲之后了。
畢竟在學術界,四十五之前的生涯,可以說是一名學者做研究的黃金時期。
而物理學界,24年上半年并沒有太多新東西。
無論是crhpc機構還是機構,都在驗證他的強電統一理論。
倒是天文物理學的一條新成果,引起他的注意力。
在上半年的時候,來自英國的一名叫做亞歷克西婭-洛佩茲的天文學家,在觀測到的可觀測宇宙中,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圓環狀結構。
這個距離地球約90億光年,被命名為‘大環’的宇宙結構,在通過利用各項數學工具推算后,其直徑達到了驚人的13億光年,周長更是超過了40億光年。
如果能在夜空中目睹這個‘大環’的壯觀景象,其視面積將相當于15個圓月的大小。
這也是目前可觀測宇宙中最大的‘單一宇宙結構’。
雖然在可觀測宇宙中,直徑超出這個‘大環’的結構有不少。
比如斯隆長城和武仙-北冕座長城是其中的兩個例子。
前者的長度達到了13.7億光年,而后者的長度甚至超過了100億光年。
但這兩者,在天文物理學的定義上,并不認為它們是單一宇宙結構。
簡單的來說,它們是由多個‘單一機構’拼湊而成的。
而這個今年發現的大環,卻算是打破了所有的歷史發現。
因為它似乎違反了一個基本的假設,即宇宙原理。
目前科學界普遍認為,宇宙中的大型結構主要通過引力不穩定性過程形成,而這一過程理論上形成的結構大小上限約為12億光年。
然而,新發現的這個大環結構明顯超越了這一極限,大環的周長超過了整整三倍還有余。
理論上來說,如此巨大的單一宇宙結構不可能存在宇宙中,它會在形成的過程中崩塌成數個或更多的宇宙結構。
而不是穩定的存在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