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術界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探索》期刊相關的消息之時,另一邊,京城。
還在華聚變能源這邊開會的候承平和王勇年兩位院士也得到了相關的消息。
看著報刊上的新聞,候承平院士猛的拍了一下大腿,面色紅潤的激動道:“我怎么就忘了這個呢!”
一旁,王勇年看了過來,眼神中帶著一些詢問。
候承平笑著將手中的報紙遞了過去,開口道:“我們之前不是還在討論《探索》的投稿問題嗎?想著讓核工業集團的研究單位給徐院士投投稿撐撐人氣,現在看來不用了,他自己就搞定了。”
“看樣子,他早就想好了《探索》成立后,路該怎么走了。”
從老友的手中接過報紙,王勇年翻看了一下,眼中帶著一絲感興趣的神色,開口道:“沒想到他早就準備了后手。”
候承平笑著道:“以我對他的了解,crhpc那邊估計只是第一步。別忘了他手中還掌握星海研究院呢。”
“月球的開發也離不開他,后續估計這些項目和研究所,也會同步加入這種評審機制。”
“《探索》的未來,咱們可以期待一下了啊。”
事實上,不僅僅是他們兩在討論這件事,國內的學術界幾乎全都在討論《探索》這份新成立的期刊。
不僅僅是討論,大部分的學者也如候承平一般期待著《探索》的發展和未來。
探索,disvery!
這個符合科學研究中最基礎最核心的名字,讓人充滿了遐想。
幾十年以來,國內學術界的發展,不管是職稱評定還是業績考核,哪怕是博士的畢業論文,標準幾乎都是以英文為基礎的sci期刊。
這不僅僅是基礎科學領域的話語權被以米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拿捏在手中,更是因為國內并沒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學術期刊。
不夸張的說,國內的學術期刊,水刊的程度,別說國外的學術機構會采用和引用里面的論文了。
就是國內的高校和科研單位,有不少都是不認可的。
或者說,規定上認可,但是你拿出來你發表在國內學術期刊上的論文來說,在高校或者研究單位中,幾乎是無法用來當做職稱評定、業績考核這些晉升資本的。
甚至就連不少高校的博士研究生畢業,都不是很認可國內的學術期刊投稿,而是要求sci論文。
由此足以見得國內的學術期刊‘水貨’到了一個怎樣的程度。
當然,這并不是說所有的國內期刊都是垃圾,一些由華科院、頂級高校創建的期刊,影響力還是可行的。
比如化學領域的期刊《中國化學會期刊平臺s》,雖然比不上jacs和acie這些頂尖的期刊,但其影響因子也達到了11.2,上面的文章還是很不錯的。
不過國內的期刊有一個巨大的缺陷。
那就是很難走出國內。
毫不夸張的說,國內的學術期刊,上面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論文,全都是由國內的學者投稿的。
其他國家的學者投稿,屈指可數。
這就是國內學術期刊的缺陷了,難以國際化,被其他的國家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