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國外的學者寧愿投歐洲化學也不會考慮文章質量不錯但缺乏國際化的scheistry。
如果說能夠讓國內的學術期刊,影響到其他國家的職稱評級或學術考核,那么這才是真正的走出去了。
而目前來說,國內還沒有一家學術期刊能夠做到這點。
所以在國內無數學者們的眼中,徐川創建的《探索》,毫無疑問就是對西方國家掌控的學術霸權的一次挑戰。
雖然說對于他們逆風翻盤,在基礎科學領域取代西方國家幾乎沒有人抱有希望。
畢竟自從17\/18世紀開始,基礎科學領域的發展就一直都在西方國家手中。
這是比米國的太空霸權更根深蒂固的領域。
想靠一份《探索》就實現彎道,這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
但只要《探索》真正的走出了華國,走向了全世界,影響到其他國家的學術發展,學術考核。
那么華國就能在基礎科學領域站穩腳跟,開創出一片屬于自己的世界,點燃一抹星星之火。
而這,對于華國未來學術界,乃至世界學術界的影響,都是意義深遠且重大的。
.......
正如候承平院士所預料的一樣,crhpc機構宣布認可《探索》期刊僅僅是第一步。
緊隨其后的,是星海研究院、是華聚變能源、是華國航天局、是月面生物圈工程、月面前哨科研站......
幾乎在全世界有著巨額影響力的科研單位和前沿國際合作超級工程,都緊隨其后的在crhpc機構之后公開發聲,認可《探索》期刊,并將其納入了學術參考標準、考核評價、評審等系統中。
接二連三的公開發布,眾多華國站在世界前沿、有著巨額影響力的研究機構或工程將《探索》納入學術參考標準,再度在學術界陡然掀起了滔天巨浪。
如果說crhpc機構的發生僅僅是讓物理學界瘋狂的話,那么星海研究院、月面生物圈工程、月面前哨科研站、川海材料研究所.....這些研究機構的發生,就讓這份瘋狂從物理學界蔓延到了整個學術界。
要知道,無論是在理論物理學界也好,還是在航天領域、亦或者是其他領域,實驗資源,永遠都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就比如物理學界的大型強粒子對撞機。
即便是目前已經有了和crhpc兩座大型強粒子對撞機,依舊不可能滿足所有物理學家,甚至連十分之一的申請都無法實現。
所以crhpc和機構都成立了理事會,對于參與研究的物理學家、以及物理研究所、實驗室的資源申請進行審核。
目的就是為了盡可能的將寶貴的對撞資源和實驗資源用在更值得去探索的理論上。
所以crhpc機構的做法,對于整個物理學界的沖擊是巨大的。
誰都希望自己的理論能夠從實驗中得到驗證,所以哪怕是一點點優先的機會,對于眾多的物理學家們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
至于公平?
正如弗蘭克·維爾澤克教授所說的一般,這個世界上永遠都沒有絕對的公平。
crhpc機構已經做的很好了。
即便是刊登在《探索》和《探索·物理》上的論文,也不會干擾到更高一級的實驗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