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他們對月球的探索,越來越多的新物質也隨之而被發現。
而因為月球上的特殊環境,無論是月面的土壤,還是月巖中都存在著不少極具研究價值的物質。
比如帕爾薩德石。
這是米國探月時發現的第二種月球新物質,是一種非常稀有的天然礦物,是月球上的礦物質之一,具有性能極強的抗輻射能力。
亦或者斯佩斯石,其高性能的光波導特性在光傳感器、光纖傳輸設備等領域都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還有嫦娥石,蘊含有嫦娥石的月壤中,往往都具有價值極大的稀土材料。
而現在他們在瑤池環形山上發現的這種新材料,同樣如此。
它天然生成的整齊且富有層次排序的碳納米管,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
其最核心的,無疑是指導碳基芯片和碳基晶體管的研究方向!
要知道,芯片領域的發展,不僅僅是華國一直夢寐以求的領域,也是以米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重點關注的核心。
在這一領域,依仗過去幾十年的優勢,高通、蘋果、聯發科等公司通過技術和專利圍繞著芯片建立起來了一座龐大的護城墻,將其他的國家與企業死死的攔在門外。
不僅如此,配合上光刻機、晶圓、eda等領域,這些國家和企業更是圍繞著硅基芯片建立起來了一套完整的標準。
這才是最為可怕的地方。
因為技術會過時,專利會過期,但標準卻是能一直延續下去的東西。
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全球化,這是全球當今市場競爭的主要形式。
借助標準這一載體,利用專利這一武器,能給企業和國家帶來站在市場巔峰的位置,源源不斷的收割其他國家或企業的利益。
君不見,在芯片領域,華國每年進口的數量是以‘億’為單位計算的,無論是芯片的數量,還是整體的費用,都龐大無比。
比如2022年,芯片進口總額超過了兩萬三千億軟妹幣,按照五比一的匯率,約莫四千六億米金。
而2023年的雖然略有所下降,但也高達兩萬一千億rb,接近四千五百億米金。
這個數額,整體來說和可控核聚變技術實現前,華國進口的原油總額都快差不多了。
可見每年花費在這個上面的資金,是一筆多么龐大的數字。
華國并不是沒有想過自研,也一直都在做相關的事情,但這種已經完全形成壟斷體系的技術,哪有那么容易突破。
而且就算是你在硅基芯片上有了研究進展,也極難打破西方國家為此建立的標準和壟斷。
真正想要在芯片領域突圍,唯一的方法就是另辟蹊徑,換條賽道。
碳基芯片,就是華國選擇的領域之一,也是重點研發和投入的方向。
不過在芯片這種被譽為‘現代工業的糧食’,半導體領域的璀璨明珠這種行業,想要實現彎道超車何其之難。
即便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各種支持政策,目前的碳基芯片依舊處于實驗室研發階段。
盡管目前已經有不少的實驗室和研究機構做出了一些碳基芯片,但無論是集成碳基晶體管的數量,還是運行效率、計算準確率等各方面都遠遠無法和硅基芯片相提并論。
如果徐川沒有記錯的話,他關注的這方面信息,進展最好的應該是北大電子學院張志勇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做出來的實驗室產品。
一顆集成了3000個碳基晶體管,3微米工藝技術節點的張量處理器芯片。
但這距離商業化,還有太遠太遠的距離要走。
如果說將研發‘五納米’級別的碳基芯片看成是攀爬珠峰的話,以目前國內在碳基芯片領域的發展,才剛剛進入藏西,甚至可以說連珠峰山腳都還沒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