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簡直不可思議。
要知道,恒星的壽命和質量有關,質量越大的天體,壽命越短;質量越小的恒星,壽命越長。
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恒星是紅矮星,壽命可以達到幾百億年甚至是上千億年。
但紅矮星的質量非常低,最大也不過僅有太陽這種黃矮星質量的一半,最低的甚至只有太陽的百分之一左右。
這是它長壽命的關鍵。
而這三顆新發現的恒星,質量卻遠遠超出了太陽。
別說太陽了,就是整個太陽系都遠遠無法與之比較,它的質量從觀測數據分析,達到了驚人的兩千億倍太陽質量左右。
從各方面來看,這三顆星體都不可能是恒星,只有可能是類似于銀河系這樣的星系或類星體。
但鑒于目前發現的最大類星體質量也只有太陽的六百六十億倍左右,所以對于如此龐大質量的星體,參與會議的學者幾乎都默認了它們是星系。
唯獨參與這項研究實驗,來自普林斯頓高校的阿米莉亞·艾爾溫教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這位今年還不到三十歲,就已經是普林斯頓正教授,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終身研究員的女教授,認為這很有可能并非宇宙早期形成的星系,而是傳說中的暗星。
即三顆由暗物質構成的恒星。
這一離譜的說法在當時就另外兩家同時參與該項目研究高校天文學教授的反對。
畢竟暗物質構成的恒星這種說法聽起來實在是太過于離譜了。
而且這三顆星體的質量之大,超過了太陽的一千億倍。
按照這個質量,它不可能是恒星,必然會坍縮成黑洞。
所以在這個看法提出的時候,很快就被其他研究員共同駁回了。
但阿米莉亞·艾爾溫并沒有放棄,她一直都在收集各種觀測數據進行計算,直到今天,重新召開了討論會,再度提出了她的理論。
聽到格林·班克羅夫特教授的話語,留著一頭披肩長發的阿米莉亞勾起了嘴角,自信的開口道。
“但是它并不具備一個星系應該具備的光譜圖。”
說著,她操控電腦,將投影幕布上的圖片更換掉,轉而映入眾人眼簾的,是一張光譜分析數據圖。
嘴角勾起一抹笑容,阿米莉亞接著道:“這些天,我重新對這三顆星體所光譜數據進行了分析。”
“從現在的數據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它具有相對微弱的恒星發射光譜的吸收線,而并非像以前一樣,只具星云發射線。”
“這意味著,從理論上來說,它可能是一種特殊的恒星!”
如何判斷天空中遙遠星體發出來的光到底是一顆恒星的光還是一個星系的光一直都是天文學界的一個難題。
畢竟宇宙實在太大了,可觀測宇宙九百三十億光年范圍廣袤到已經超出了絕大部分人的想象。
而過于遙遠的星系,發出來的光到了地球后已經非常的微弱了,在有限的觀測技術下,整體看起來可能和一顆恒星沒有太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