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很多人熬了一輩子都沒有跨過去這道門檻,畢竟每兩年評選的一屆院士當選的也不過是兩位數而已。
對于長江學者來說,按照最近十年的統計數據,通常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長江特聘和國家杰青有機會成為院士。
而且就算是有機會,也需要慢慢的熬時間熬成果,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達到學術頂峰。
能夠破格當選的,無一不是頂尖中的頂尖。
雖然早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完成的時候,他就有想過跟著這位未來應該會有機會摸一摸院士的門檻。
畢竟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中,他也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但趙光貴卻從未想過這一天能來的如此之快,哪怕是提名,對于目前的他來說,這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了。
深呼吸了一口氣,看著站在對面的徐川,趙光貴帶著激動和感謝說道:“謝謝您的照顧和提拔!”
看著一臉激動和感動的趙光貴,徐川笑著擺了擺手,將手中的裝有碳基芯片的保護盒遞了過去,開口說道。
“這并非我的照顧和提拔,我所做的只不過是讓有成績和有成果的人去爭取一個屬于自己的榮譽而已。”
“以你的成績,早已經足夠提名院士了。”
“真要說,這是你自己通過努力和汗水爭取而來的,感謝過去的自己吧,那曾經無數個在實驗室中熬夜爆肝的日子,都是你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路。”
對于徐川來說,拉幫結派這種事情向來是他最不屑的。
學術就應該保持學術的純凈,盡管這很難做到,但他的確一直在為國內的學術界創造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而努力。
尤其是對于那些有潛力值得培養的科研人員或學者,亦或者是那些已經做出了一定成果的人才,他從來都不吝嗇于投入資源和資金,更不會卡住對方上升的道路。
相反,很多時候能夠幫忙推一把,讓他們拿到自己應有的資源或榮譽的時候,他都會幫忙。
就像趙光貴,一開始只不過是985高校的正教授而已,盡管在材料領域的確有所成就,但要說如果繼續在高校中做研究待下去能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那幾乎是不可能的。
無論是可控核聚變研發階段他單獨帶領一個項目組研究第一壁材料,還是后續掌控材料研究所進一步深入的擴展自己,都不是985高校能夠提供的資源。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他自己足夠的努力,且具有做科學研究的天賦。
如果沒有這些,就算是將再多的資源塞到他懷里,那也無濟于事。
身處當今學術界這個浮躁的大環境中,能夠在管控一個研究所上千號人的同時,還不忘學習和科研上的深入自我挖掘與突破。
這種人才還是相當稀少。
他能給的,只不過是一個機會而已。
經歷了幾年時間的沉淀,徐川相信,即便是他成為了院士,也不會忘記學術研究才是自己的根本。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