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英國發現的2.5億年前的類似乎集成電路芯片的化石。
亦或者是在19世紀的時候,前紅蘇的科學家們在東歐平原卡盧加地區發現了一塊極為特別的石頭,這塊石頭的中間鑲有一枚銹跡斑斑的螺絲釘。
而這枚螺絲釘的尺度,是微米級別的,是人類工業發展到19世紀才能夠制備的超精細螺絲。
除此之外,還有20億年前核反應堆——奧克洛核反應堆等等。
這些遠古時期1遺留下來的不解之謎實在太多太多了,很多時候不止普通人,就連專業的科學家都懷疑地球上不止一次存在過高智慧文明。
而如今,火星上的微生物生命的發現,無疑給這些猜測打了一針強心劑,提供了更多猜測的可能性。
熱議的討論,自然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
對于追逐熱點吸引流量博人眼球的媒體工作者來說,沒有什么是比火星生命更能讓人關注的話題了。
為此,紐約時報的媒體記者很快就找到了nasa宇航局旗下的‘外星生命探測中心’。
該機構又有一個出名的名字,叫做‘外星獵手’,是由米國nasa宇航局建立的外星生命搜索團隊,成員包括來自全米10所頂尖高校的科學家,負責人是米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化學家、生物學家托里·赫勒教授。
雖然說如今的nasa宇航局在航天技術上已經追不上華國那邊的星海研究院了。
但不可否認的是,nasa依舊是全世界最大的航天機構。
當然,這里說的是組織架構,以及理論研究等方面。
在這些方面,華國的確還有一些差距需要時間去建設。
得到了允許后,紐約時報的記者小姐姐指揮身旁的攝影師將鏡頭對準了這位托里·赫勒教授,然后開口提問道。
“赫勒教授您好,請問您有了解過華國載人航天工程最新的發現嗎?請問您作為頂尖的生物學家,是怎么看到火星上存在著生命這件事的?”
面對這位記者的提問,托里·赫勒教授,沉吟了一會兒之后,開口說道。
“如果這是真的,這將是一件載入史冊的偉大發現。”
“人類首次發現地球之外的活著的生命,這無論是從科學角度還是從哲學角度上來看意義都無比的重大。它向我們宣示了宇宙并不荒涼,地球也不是唯一存在生命的星球。茫茫宇宙中,有極大的可能存在著人類的同行者。”
“這將極大的促進我們對宇宙的探索,對外星生命的研究。”
“而且,它將極大的刷新我們對于生命存在形式的認知。畢竟火星上的微生物,生命的形態肯定會和地球上的有極大的區別。”
話音剛落,紐約時報的記者小姐姐就快速的追問道:“如果?您覺得華國的發現可能會有問題嗎?”
“比如網上現在還有很多人在討論認為火星上的微生物可能是造假博人眼球的。”
托里·赫勒聳了聳肩,道:“我可沒這么說,雖然的確存在這種可能性,但站在華國的角度,他們沒必要干這種事。”
“尤其是這次載人登火工程是那位徐教授組織的,以他的學術信譽,更不可能干這種造假博人眼球的事情了。”
“很顯然,我更樂意相信那些華國人是真的在火星上發現了什么,只不過具體的情況還需要等待他們公開更詳細的數據。”
微微停頓了一下,他有些擔憂的看向鏡頭,繼續說道:
“而且,在我看來與其說擔憂火星生命發現是否是偽造的這種事,還不如擔心一下火星生命可能會對地球生態圈以及人類的破壞和危害。”
敏銳地捕捉到了托里·赫勒教授言語中透露出來的關鍵信息,這名紐約時報的記者小姐姐迅速追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