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閱過小靈初步整理出來的論文后,徐川和佩雷爾曼對初稿進行了一些小幅度的調整和修改。
將處理意見發給ai學術助手小靈后,不到三分鐘的時間,完整版的論文便已經搞定。
看著手中的論文,佩雷爾曼眼神中帶著一絲驚奇。
“你研究的這個ai智能,還挺厲害的。”
修改整理論文這種事情,通常情況下他們都會交給自己的學生或助理去干。
當然,有時候他們也會自己干,就像他自己一樣,這些事都是自己做的,因為他沒有助理。
但無論是自己干還是交給其他人干,要精確無誤的將草稿紙上的計算和理論整理成論文,都是一件相當耗費精力的工作。
尤其是那種動輒上百頁的證明論文,往往初步的整理都需要耗費至少三四天的時間,更別提完整的將論文修改好了。
就像他以前整理龐加萊猜想的證明一樣,為了確保自己的研究理論能夠經受住同行評審,他幾乎花費了小半個月的時間才最終將自己的證明論文公開出去。
然而曾經要耗費他一個星球甚至是小半個月的事情,放到這里,僅僅是三五分鐘的時間就搞定了。
這份速度,的確讓他感到驚訝詫異。
聽到佩雷爾曼的感慨,徐川輕輕的笑了笑,道:“說認真的,我建議你從圣彼得堡的小窩中出來走走。”
“現代科技的發展速度遠比你想象的更快,別說人工智能了,就是火星我們都已經去過了,還在上面找到了火星生命。”
“而且”
微微停頓了一下,他看著佩雷爾曼,繼續勸道:“就算是數學這種可以稱得上‘孤僻’的學科,也是需要交流才能進步的。”
“靈感和火花是在交流與碰撞中誕生的,一個人的思維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
“就像這兩天我們共同對朗蘭茲猜想的研究一樣,你和我的腦海中都掌握著這個問題不同的拼圖。”
“但如果你沒有來到這里的話,這些拼圖永遠都不可能被拼湊到一起,成為一篇完整的論文。”
面對徐川的勸解,佩雷爾曼臉上的表情沒什么變化。
對于追求純粹的他來說,只要數學還能夠一個人研究,其他的社會科技發展并沒有什么太多的意義。
倒是后面一句話,的確讓他有所觸動。
“.一個人的思維無論如何都是有限的么。”
佩爾雷曼嘴里嘀咕著,將這句話重新念叨了一遍。
對他來說,學術之外的一切幾乎全都無所謂,哪怕是穿著需要無數次修補的棉衣,吃著最廉價的通心粉。
但學術研究上的事,卻是他無論如何都忽略不過去的事情。
由兩人共同推進的朗蘭茲綱領中的函子性猜想就是朗蘭茲互反律猜想的證明論文最終公開到了徐川的arxiv賬號,共同署名。
對于這一點,無論是徐川還是佩雷爾曼都沒什么可在意的,對于兩人來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收獲遠比公開成果獲得榮譽更吸引他們。
而就在這篇論文在arxiv預印本網站上公開的當天,大半個數學界都被兩人共同署名的論文所驚訝到了。
之所以是大半個,是因為僅僅只有半天的時間還不夠整個數學界全都知曉的。
不僅僅是因為這篇論文的內容是對朗蘭茲綱領這個被數學界譽為‘數學大統一’理論的突破。
更是因為論文的署名除了徐川外還有另一個數學界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
如果是徐川一個人署名的論文,即便是他對朗蘭茲綱領做出了重大突破,甚至是解決了這個問題,數學界的眾人也頂多就是感慨一下這位大佬真牛逼!
但偏偏這次,論文的共同署名上還有另外一個名字。
格里戈里·佩雷爾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