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場的‘國際外太空生存與開發利用會議’開幕式落下了帷幕后,下半場有關于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會議也緊隨其后在大會堂內專用的會議室中召開。
正式的討論會尚未開始之前,各國的代表和學術界的專家便已經紛紛提前進入了會議室,或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小聲的交流討論著,或翻閱著會議桌上華國提供的會議報告文件。
盡管相對前者來說后者的規模要小太多了,但參與下半場會議的大佬卻都一個沒少,甚至還多了不少。
從各國的副總統,副首相一類僅次于總統與首相的各國領導人物,再到航天領域、地質學、天文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
今天光是坐在這里副總統與諾貝爾獎得主就超過了五十個,此外還有各國航天領域的局長等等。
能來參加今天這場討論會的人員,無論是各國政府的高官還是學術界的專家學者,都已經提前知道了會議的內容,也都看過了此前華國分發給他們的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簡略報告文件。
但正當這場會議在京城召開的時候,仍然有許多人對此感到驚訝與詫異。
有支持這個項目的,也有質疑和反對的。
支持者大多是相關領域的學者,火星的地球化改造,這種宏偉到堪稱‘文明奇跡’的項目,對于一個學者來說,其吸引力毫無疑問堪比幾十年的老煙槍看到了一包軟中華。
而且隨著華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航天領域、太空采礦技術、室溫超導材料等各方面的全面突破,理論上來說這并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的事情。
而質疑和反對的,大多是各國政府領域的高官以及部分航天領域的專家。
這部分的群體認為對火星這樣一個龐大的行星進行全面化的地球化改造幾乎是目前的人類科技所做不到的事情。
無論是火星的低重力環境,還是薄弱的地磁場,以及稀薄的大氣與稀缺的水資源,都是目前人類科技難以解決的事情。
就比如火星自身co儲量可能不足以增厚大氣至宜居水平,2018年《自然·天文學》研究指出火星co僅能將氣壓提升至7%地球水平。
這些都是巨大的缺陷,需要浩瀚的資源去填充。
而且如此龐大的工程項目,改造的時間與相關的投入可能遠超想象。
全面的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可能跨越數萬年的超級工程,需突破能源、生物技術和星際資源利用的極限。
如此漫長的時間,充滿了無盡的變數。
就算是拋開那些漫長的后期工程,
在未來數百年的時間中,各國能否穩定的向這個人類文明發展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工程持續投入,同樣充滿了無法預估的風險。
除此之外,火星上存在原有的生命,如火星枯石菌等微生物,地球化的過程中可能會極大的破壞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的損失。
下午兩點,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即將開始。
今天下午的會議,名義上是航天局組織開展的。
但很顯然這場會議的級別早已經遠遠超過了航天局這個二級機構能夠處理的范疇。
航天局的職責在今天的會議上是維持會場的秩序,做一些輔助方面的工作,真正主持會議工作的,是徐川。
畢竟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是他提議并說服高層的,那么這次的會議,自然也是他當仁不讓的主持。
在一片嘈雜的討論聲中,徐川推開門走進了會議室,走到了會議長桌的首位坐下。
討論的聲音頓時安靜了下來,在場的所有人都將目光投遞了過來,看著這位幾乎是以一己之力改變了世界格局與人類文明發展的學者。
“咳。”
干咳了一聲,整理了一下腦海中的思路后,徐川的目光在會議室中環視了一圈,沉穩的開口了。
“今天的會議內容,想必大家都已經了解清楚了。”
“那么話不多說,接下來我們進行火星地球化改造工程的可行性探討。”